候再细讲这个典故。)
2庄子
到了魏晋时期,玄学家不仅崇尚老子,更崇尚庄子。玄学家把庄子提拔到仅次于孔子的“亚圣”的位置,而玄学家大多只认可老子为“大贤”。上面说到孙盛甚至品老子为“中贤”。玄学的崇本是庄而不是老,因为庄子才是探讨人性的。
庄子率先提出“天与人一也”。庄子这里的“天”不是儒家的天道,而是《老子》中所说的天道自然。他认为人本身是自然中的一份子,应该也符合自然规律,这自然规律就是牛马不用人喂;也能活得很强壮,草木不用人浇水,也能长的很茂盛。人也是自然的产物,要顺应自然。
老子探讨社会服从自然规律。庄子承认《老子》的道,但他探索人的个体对自然规律的顺应。
庄子从人性论(个人)视角出发,只研究客观世界对(个体)人的影响,讨论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强调人性顺从自然,则逍遥,忘我。
《庄子》在先秦历史上,无门无派,游离于各派之外。在魏晋以前,也很少有人提及此书,即使有个别提及的,也是由于《庄子》这本书文采出众,个别语段被引用在别人的文章里。道家一直以黄老为主,并不重视《庄子》。
庄子是一个富有的人,司马迁记载他,写书超过十万字,古代一份竹简就能打个一二百字,一本书就得用牛车拉,而其出十万字的书得需要多少名工匠为其制书简,得多少个高级工匠为其刻字。古代刻字的高级工匠可跟今天刻石碑的人不同,古代圣人是不写一字的,只用嘴说,由这些工匠刻在竹简上。所以这些工匠都是认字的,甚至我认为这些人都是非嫡系的贵族后代。
庄子主讲人性论,是中国自由思想的先驱。而他的书只有在类似于他的这种高端阶级人群的大批涌现时,才会被认可。所以,直到魏晋以后,庄子才被已经成熟的士族阶级所重视。也是在这一时期,《庄子注》才开始流行,表明学士开始关注他了。
前面说过《老子》书中所写到的‘人’,全部都是民,而不是个体的‘人’。这说明本身老子讨论的是世界观和社会观的关系。而庄子所论全都是“人”。
到了魏晋时期,玄学家不仅崇尚老子,更崇尚庄子,就是因为庄子从人性论出发,只研究客观世界对‘人’这个个体的影响,讨论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强调人性顺从自然,则逍遥,忘我。
《庄子·杂篇·让王》在许多人看来是最荒诞的一篇。本篇开篇就说道,尧要把天下让给子州支父子。州支父说让我来做天子那还是可以的,不过我正患有很深很顽固的病症,正打算认真治一治。没有空闲时间来治天下!
舜要让天下给子州支伯。子州支伯说,我正患有很深很顽固的病症,正打算认真治一治,没有多余时间来治理天下!
舜又把天下让给善卷。善卷说,我处在宇宙之中,冬天披柔软的皮毛,夏天穿细细的葛布。春天耕地下种,形躯能够承受这样的劳作;秋天收割贮藏自身完全能够满足给养。太阳升起时,就下地干活儿;太阳下山了,就返家安息。无拘无束地生活在天地之间,而心中的快意只有我自身能够领受,我又哪里用得着去统治天下呢可悲啊。”
不管是支父还是支伯,他们都不会是普通的人,应该本身就是高级的部落酋长。
如果上天对一群亿万富翁说,如果让你选择当一年的皇帝,还是再活30年。如果这些亿万富翁脑子不进水,他一定不会去做皇帝。而如果找来一百个乞丐,问他们是做一年的皇帝就死,还是继续这样再活三十年?可能会有一部分人站出来选择做一年的皇帝。
有人说,庄子重视生命,享受生活,必须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做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