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晨昏线暗面,三人各自洗漱,各选了一个睡眠舱。这些基本生存保障,都是之前承接星球改造的企业利用行星的资源就地组装的。他们着陆之后,各自分配,运输了过来。
出于节约运力需要,很多设备运输核心部件,再利用飞船的反应堆供能组装,反而比运输节约成本。只是工艺上相对粗糙。新殖民地的人,还是需要建立自己的产业链,以避免沦为落后的原材料供应地。
孔津打开睡眠舱的舱门,这是用星球上最富余的铁打造的外壳,已经锈迹斑斑,建造应该有一段时间了。外部有一个接收器,用于接收轨道上的发电设备产生的电能。虽然这种无线传输电能的损耗非常大,但相对于巨大的发电量来说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轨道上的发电设备的主要作用收集太阳风中的粒子作为聚变燃料。发电作为额外产出。热能作为一切能源的尽头,一旦辐射出去就难以利用了,建造的人还在这设置了一些利用多余的热能加热介质推动一些发动机发电。同时也作为耀斑爆发时的散热装置。
孔津走进舱里,自动亮起了灯,设备自动工作起来将室温调整到人体舒适的温度。舱内墙壁上是交互设备,孔津尚未植入身份芯片,没有多少操作权限。
简单洗漱完,他脱下衣服,放进洗烘一体设备里。
他打开星球规划程序,上面是筹建委员会发布的一个个建设任务以及相应的回报,还有目前一些机械设备的占用情况。
使用这些公用的机械设备需要消耗一些个人资产,但回报往往远大于消耗。对于一些较为紧迫,需要专业技能的任务,使用机械设备是不需要付出代价的,而且还能获得设备的优先使用权。
看来规划建设星球的人,把佛寺道观的优先级放很高。
孔津关闭了屏幕,躺在床上,这是一种高分子材料制作的床,自动根据他的体态调整了支撑部位。
异星的夜晚,陌生,孤独。但工作了一天的疲惫,还是让他沉沉睡去。
他醒来时,外边依旧是昏暗的夜色,简单洗漱完,穿上回昨天的衣服。走出舱门。
道士们又去工作,建设他们居住区了,一行带着一群和尚,说要跟着孔津三人去看看山前的建筑效果。
“如是我闻,罗道士说你们那边进展比较快,大概地基都打好了吧?”一行和尚对着三个人说道。
一行和尚知道建筑软件里没有收录这种实用性不高,又砖木钢筋水泥石板琉璃瓦构成的复杂老式建筑。
要给不同的建筑机器优化算法非常困难,听老道说有人承接了任务,跟着刘、华二人一起做,而且进度很快非常欣喜,这会就想去看看了。
“差不多了,比打好地基快了一点点。”刘奋斗笑道。
“那可太好了,我们这20万来自附近各个星群的华夏人,有了个精神寄托。唉…20万,想招募想过传统文明的人太难了,华夏人在星空中,数量也不是很多。”一行和尚叹了个气。
与大多数人印象中,华人重视传宗接代,人口繁衍较快的情况不同。东亚国家普遍生育率极低,无论是移居合众国,欧洲,还是留在母国的东亚人,生育率在世界上都是垫底的。
在2000年后,东亚人种的人口数量虽然有所增加,但在在智能化生产之后,对劳动力需求减少,也没有养老的后顾之忧,东亚人的比例却大大压缩了。
释道二家也更加衰微。
众人登上运输机器人,在山路上朝着晨昏线前进。今天的云雾稍多,空中有些许雨水低落。
孔津嘴里念叨着:“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山路运输机器人在这时刚好跨过他们搭建的石板拱桥,山路一转,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