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臣们为了太孙妃争辩许久,就是不希望皇上会同意太孙如此荒唐的想法。
然而,有些头脑灵活的大臣已经回过味来了。
以当今的脾气、权势、名望,当今想做什么,哪用他们置喙。
想当初,常衍瑜刚被贬为庶人,得知需要自己种地养活自己时,他还企图用绝食,来给当今扣一顶逼死亲族的帽子。
他们这些做大臣的,为了皇上的声誉,再看不惯常衍瑜以往的行事作风,还不都得捏着鼻子,劝谏皇上要不还是把他们几家人改回圈禁。
可结果呢!皇上才不管常衍瑜绝不绝食,只下了一道旨意。
常衍瑜想绝食,就把人捆起来,不吃饭,每天给点水吊着命就行。
反正是常衍瑜自己绝食找死,皇上这个做兄长的,已经尽力挽救他的性命了。
若是这样,常衍瑜还是死了,那也只能说明他的命合该如此。
这旨意一下,恍惚中还真有几分道理。皇上也做好了决定。
群臣们没法再劝,索性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让这事过去了。
皇上做了那么多实事,只是一些微末小节有失体统,后人们应该不会揪着这点不放。
大臣们原以为常衍瑜真要与皇上强硬到底,绝食到死。过几天,他们就得给常衍瑜收尸。
谁成想皇上用水吊命的那招真的管用,让常衍瑜苟延残喘了五天。五天之后,常衍瑜自己都饿得受不了,想寻他法自尽都被捆住无法动作,只能向看守的兵卒主动低头要饭菜吃。
有了常衍瑜做例子,再往后,庶人村里的有心想弄出点动静来的庶人一个个都乖巧地不行。
毕竟当今连亲兄弟的脸面都不给,还在乎他们其他房的人。
经了那么多事,当今的作风,大臣们可是看明白了。妥妥的绵里针。
不怕你们出手,也不怕你们寻死觅活。
敢出手的就把他们手砍断,闹着寻死觅活的就让他们尝尝什么叫生不如死。
总之道理都站在当今这边,其他人再怎么折腾也不过是跳梁小丑。
所以今天这一出,不需要臣下告知该如何做事的当今究竟意欲何为?
若是当今同意太孙想废太孙妃的想法,大可直接下一道旨意,他们这些做臣子的,除了说几句废话外,难道还能拦得住?
可若是当今不同意太孙想做的事,也能直接把太孙叫到宫中训斥一番,打消掉太孙的念头。何需将太孙的折子放到朝议上来议。
现如今群臣们对着太孙狂喷口水,太孙却反驳不能的场景,颇有几分公开处刑的意味。
难道皇上本意就是要打击太孙的威信?可太孙近几年的威信连他的兄弟们都比不上,何需打击,要打击也应该是那几位比较出挑的皇子才是。
思及这些年当今安排皇子们处理政务,本就是在优胜劣汰。还是说,当今早就动了易储的念头。
可他们大殷一直就按着嫡长制为正统确立储君啊。
哦,太上皇本就非正统继位。太孙到现在膝下也只有个庶长子。
他甚至还想废掉太孙妃,改立庶长子的生母为太孙妃。
当年,废帝也是因为太子元妃薨逝,母妃被扶正,而从庶长子变做嫡长子的。那是个什么德行,大家都有目共睹。
若不是废帝实在扶不上墙,他们这些大臣也不会有机会站在这儿。
思及这些皇家往事,大臣们心有所慨,皇家当真是天下最讲规矩,也是最不讲规矩的地方。
任你是储君,还是帝王,坐不稳自己的位置,皇族众多的是人想取而代之。
如此说来,好像当今想要易储,真有不小的操作空间。毕竟掌握着天下权势的人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