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有想写的想法,但是也有不想写的顾虑。
陈肖自己也思考了一下,觉得皇帝还是不要写了,毕竟论语是要进行讨论的,里面难免也会有一些错漏,皇帝要是写了,岂不是要背负污名?
“嗯?陈肖兄,那照你所说,太子其实也是不能写的,太子可是一国储君,将来可是皇帝,他现在写了,与皇帝书写,有何区别?我看不如这样好了,你们唐国的论语,要么是你来写,要么是让张儒先生来写,如何?”
陈肖说皇帝不能写,因为皇帝写了就是圣旨,但这个理由,让其他人也觉得,既然皇帝不能写,那太子也不能写,太子现在不是皇帝,但是太子以后是皇帝啊。
所以,这种情况下,唐国这里,就只有张儒和陈肖两个选项了。
“呵呵,在下自是没资格在诸位大儒前辈们面前献丑的,这本论语,还是让张儒先生来写吧!”
陈肖可不会自己主动请缨,表示让自己来写论语,急忙推荐了张儒。
“嗯,各位,咱们不用过多争议,还是进行投票吧,举荐张儒先生书写论语的请举手!”
虽然陈肖推荐了张儒,但是外人可不认,再一次发起了投票环节,十九个大儒,这一次举起手来的,居然只有一个人,那就是来自元国的大儒。
这个现象,让所有人无语,不过大致也能猜出来是什么意思。
张儒自己不举手,估计是不好意思,而其他大儒不举手,是不想让张儒占了便宜。
张儒是唐国唯一的大儒,但是他们不是,他们要是同意了张儒来写,那他们回去后,自己国家的大儒进行争夺机会,谁能有资格,还不一定呢。
三大书院的人,应该是自动弃权了,他们都是没有机会的,只能是院长来写,所以他们也不希望看见张儒来写。
只有元国的大儒赞同,因为元国也是只有一位大儒,他赞成了张儒,那回去之后,不久只有他由此个书写论语了么?
可惜,支持张儒的,就只有他一个人,显然是不作数的。
“哦?只有一票么?如此说来,另外的十八票,都是支持陈肖小友的?”
“那好,投陈肖小友的,请举手!”
方天下看到只有自己身边的元国大儒投了张儒,其余十八个人都没举手,于是又问了一句,是不是剩下的人,都投陈肖?
这一次,十九个大儒之中,举手的人,不是很多,但是却有两个,比张儒还要多一个,而且,就是只多了一票。
这两票,一票是来自张儒,另一票,是来自元国大儒。
没办法,张儒不投自己,如果再不投陈肖,岂不是让外人觉得自己国家内乱了?
至于元国的大儒,那更是无所谓,陈肖能写,是因为有圣人之资,他们国家又没有另一个向陈肖这样的人,他投了陈肖,以后会到元国,还是可以让他写论语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