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居 > 其他类型 > 蜉行录 > 第6章 镇上义学

第6章 镇上义学(1 / 3)

从石头村沿着咽河边的山路下去七八里,是一片山间平野,朱家镇就坐落其中。

朱家镇里有个乡绅名叫朱为善,其父亲是前朝官员,炎朝灭亡前告归家乡,置了许多田产。

朱为善自小不爱读书,在父亲逼迫下只考得一个秀才,父亲死后,他继承家业,谁能想到他读书不行,田产经营却是一把好手。

二三十年来,每逢战乱瘟疫,或水旱蝗灾,必有农户养不住田地,朱为善同其他乡绅大户一样,从农户手中将田地低价买走,再租给农户。

时至今日,青山县除了一些寺庙和道观的几万亩田地,剩下十多万亩,大半成了那三五个乡绅的私田了,农户每年只能租他们的粮种和田地。

太平元年,国家安定,朝廷体恤之前在青山县破例征兵,又多有死伤,便免去青山县三年赋税。

谁知朝廷免了税银,朱为善却不减租金,租种田地的农户心中不平,便来朱为善家叫苦喊冤,朱为善见民怨四起,便想了个折中的办法,办个义学。

农户们都道这叫什么事,赋税只免三年,读书少则十年,办个义学孩子来读书且不说能不能考得功名,田里便少个或大或小的劳力,再遇到徭役集中的年份,可吃不消。若只读三年,更没什么意思。白白浪费三年光阴,还搭些笔墨书钱。

朱为善道,我在这说了,三年过后我这义学不废。若你们谁家出了秀才举人,我这田地记在他名下,省下的税银,我拿出了与你三七分成,你拿三我拿七,别人家可都是一九、二八分,我这里直接三七分,怎么样?

这时到了晌午,大伙赶着回家吃饭,这事糊里糊涂便应了下来。

于是朱为善便张罗起义学,他先在镇外画了一块闲地,买来石料木材砖瓦,请了各色工匠,又招来闹得最欢的十多个农户做散工,几个月后一个义学便立了起来,朱为善题了“为善书屋”四个大字,去城里刻了木匾挂在门楼。还私下花银子让附近几个乡首里长去刻了一块功德碑,雇了农户敲锣打鼓地送来义学门口立上,以示称颂。

最后,朱为善请来了远房族兄,三十多岁的童生朱正名来教书,请了朱正名的叔叔朱顺来管理杂事,诸事完备,朱为善择了吉日,点了鞭炮,当年秋后便招收学生入学,自此朱家镇便有了义学。

到了冬月,石老三带着小石头来到镇外的义学。进了学堂,塾师朱正名第一句话就问:“这孩子叫什么名字?”

石老三有些难为情道:“叫小石头。”

朱先生道:“这可不行,得起个大名才行。”

石老三道:“那烦请先生给取个。”

朱先生道:“孩子父亲起个最好。”

石老三道:“孩子没爹,就请先生赐个。”

朱先生道:“不妥不妥,先给孩子起个大名要紧,读书不在这一日两日。”

石老三见朱先生不肯,便带着小石头去别处求。

这时义学杂工,朱正明的叔叔朱顺打声招呼:“怎么出来了?”

石老三道:“先生说得起个大名,先生也不给取。“

朱顺道:“我跟你说先生不取自有不取的道理,咱们县里一年就出那么几个举人秀才,你猜怎么着,那些贵人小时候都是在藏云寺和白水观求的名字。先生后来就不取名字了。”

石老三一拍脑门:“可不,把这茬忘了。就是得捐些香火钱,少不得多卖几张皮子。”

朱顺道:“这十里八乡说起猎户来,你石老三是头一号能干,可不敢省俭,能多别少,佛祖仙人保佑着,比什么不值钱。”

石老三道了谢,便领着小石头来到镇上逛逛,中午寻了个小酒馆,饱餐一顿,午后又逛了许久才回石头村。

石老三到家以后,天刚擦

最新小说: 大秦:始皇大大是我爹! 高考后我带全家修仙 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 斗罗绝世:成了霍雨浩金手指! 成龙快婿 娇软丫鬟上位后,禁欲王爷宠入骨 空间系统穿七零,肥妻暴瘦暴富样样行 亡妻回归的方式不太对 孤锋莫宁 引诱清冷权臣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