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看着袁谭的表情,已经猜到了他内心所想,赶忙上前,再次做着解释。
“刚才张神医向师尊介绍袁使君时,提到了您在月旦评上连作两首传世佳作,赢得才女蔡琰芳心,更说到了近日使君在青州大展宏图,连败刘备、田楷的壮举,令在下十分钦佩。”
“尤其是张先生提到使君宽厚爱民,邀其前往青州开医馆教弟子,普救众生的想法,就更让在下有了追随之心。”
“只是使君过往名声实在是太差,让我心存疑虑,唯恐道听途说,并非实情。所以才与恩师相约,出言对使君试探。”
“刚才听到使君一番高论,对孝道、仁义、忠诚见解之高,令在下彻底折服,愿拜在使君名下,还望使君收留!”
徐庶说完之后,向着袁谭深施一礼,表达着甘心效命的诚意。
袁谭听完了徐庶的解释,开口回应道:“先生出身寒门,并无世家背景,又身背命案,欲寻明主投效,故而相试之举,我能理解。只是……”
说到这里,袁谭突然话锋一转,表情也变得眼色冷漠起来:“先生亦是知书达理之人,以在下已故先人名誉相试,实在有违孝道伦常,更不符合礼数,实非君子所为!此等作为,令在下实难接受先生在麾下效力!”
袁谭先是毫不客气地点破了徐庶的真实身份,随后表达了对徐庶拿蔡邕名誉试探自己这种行为的不满,更是直接开口拒绝了徐庶主动投效的请求。
袁谭当然不是不想收徐庶,而是他知道,这其实是第二番的“试探”。
如果徐庶的试探是针对自己,那自然是解释一番,即可翻篇。
但他是拿蔡邕的名誉相试,那是对先贤和自己长辈的不敬,若是自己不表现出愤慨,反而轻描淡写的就过去,还对徐庶的投效坦然接受,那不叫礼贤下士,求贤若渴,而是纯粹的舔狗行为,反而会让人鄙视。
更何况,徐庶现在也并非名满天下的名仕,他也敢如此对自己不敬,用带着“侮辱”的方式试探,自己不予以一定程度的“回击”,即使徐庶真的成了自己的部下,也不会真心对自己诚服。
所以他才欲擒故纵,做了一番慷慨激昂的“痛斥”,并且“拒绝”了徐庶的投效。
袁谭心里明白,自己越是这样做,反而会让徐庶和庞德公对自己更加敬重,更坚定投效的决心。
果然,袁谭这样一说,徐庶有些慌神了。
首先是袁谭竟然对自己的底细如此了解,甚至连自己身背命案都清楚,这未免太过可怕……
自己出身寒门,没有世家的背景,投在庞德公门下学习数年,自然是想出山入仕,改变自己的命运。
放眼天下,可以称为明君者,寥寥无几,难得遇到袁谭这样一个各方面的表现都堪称上佳的人选。
倘若因自己不恰当的试探将其得罪,断了自己的仕途,那以后再想出头就太难了。
“使君教诲的是,此事的确是在下有诸多不对,我自当诚心改过,还望使君宽宏大量,勿要相拒!”
徐庶低着头再次诚意地向袁谭道歉,语气中甚至带了几分恳求的意味。
庞德公看到袁谭真的拒绝徐庶,也赶忙开口说道:”袁使君,元直虽有意相试,但还是老朽一时糊涂,才出言冒犯了蔡翁和使君。”
“元直在我身边三年,研习兵法和政略,已小有所成,若能为使君效力,定可对使君形成助力。”
“此事元直虽有过错,但更大错却在我。使君若要见怪,尽管责怪老朽,但还请使君给元直一个机会,让他可以跟随明主。”
袁谭却不回应徐庶的问题,径直走到庞德公的面前:“庞公乃前辈先贤,在下哪敢怪责,不知庞公现在可否收下我相赠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