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军损失惨重,军中物资,牛羊马匹,消耗更是不知反几。
这一身伤痛,只有定襄郡自己来背负,朝廷不会出半点力气。
最后的收获,也不过是一座空荡荡的云中郡,在无其他东西。
存地失人,人地皆失,便是他前几次干的糊涂事。
在当时看来,他这是保全大汉,为汉人做出大功劳,大贡献。
可如今看来,当时的他,傻的像一个大冤种,背锅侠。
北方四郡,除去定襄郡四面环山,易守难攻以外。
其余三郡,都建立在阴山附近,用来堵住阴山缺口,防止鲜卑从阴山中部越过,入侵汉地。
一旦鲜卑越过阴山,进入河套地区,这三郡防守作用便会消失。
甚至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三郡很快会被鲜卑包裹,然后慢慢吞掉。
防守这些地方,需要付出很大代价,甚至是常年与鲜卑交战,保持战火。
如此一来三郡战略意义消失。
再说这些地方的汉人数量。
五原郡汉人比定襄稍多,但也多不出多少,朔方云中两郡汉人更是只有万余。
这么一点人口,就算全部南迁,也不会耗费什么力气。
李立有无数马匹,完全可以用马匹将他们带回定襄。
在河套四郡生活的,除去汉人,更多的是乌桓和匈奴。
一旦鲜卑到来,遭受冲击最大的,是这些游牧人。
乌桓匈奴鲜卑三族都是放牧生存,需要大量草地,而河套草原早已被大汉境内的牧民瓜分。
如此一来,鲜卑入河套,必然会与原有势力争夺草场。
这是生存矛盾,相比汉人,最紧张的该是他们才对。
也就是说,李立带领汉人厮杀数月,便宜的是匈奴和乌桓。
表面上这是汉地,实则生活的大都是乌桓和匈奴还有其他牧民。
再看三郡以南,除去乌桓和匈奴人,便是上郡与西河郡。
这两郡以北的大部分地区都是沙漠,有漫天黄沙作为屏障,鲜卑人不可能从这边直接南下,攻打汉地。
想要入汉,必须先拿下河套的乌桓匈奴,再打下定襄雁门两郡,打开南北通道,如此才有大规模南下的机会。
李立只需要在定襄以北的参合口,还有偏头关两地设上兵马,便能依靠城池之力,防守鲜卑。
这两关虽不及雁门关险峻,但也是天下间少有的防守宝地。
再加上阵法辅助,鲜卑人不豁出家底,休想打进定襄。
再则,他还可以趁着鲜卑与乌桓匈奴起矛盾时煽风点火,坐视渔人之利。
南迁汉人,留人失地,可比失人留地,硬抗鲜卑要划算的多。
而且抽出来的手,还可以布局雁门。
也就是在最近,李立成为定襄郡霸主,放眼雁门之后,才想通这个问题。
为验证这个猜想,还需要在模拟器中验证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