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越来越多的澳门客
香镜书店开业几个月后,虽然从没做过广告,但来自澳门的客人却是越发增多。有的,是无意之中闲逛到那里,有的,则是慕名而至。这慕名的客人,还得多谢澳门的专栏作家马修明。
马修明也是无意中听人说邻埠拱北新开了这么一家书店,他特意去溜达一番,发现这香镜书店,比之前拱北的所有书店,都更具规模。在图书的选品上,也是更上档次。心灵鸡汤类的书不多,武侠言情类别的,也仅摆一个小角落。作为一个读闲书的文化人,他是越发喜欢这家新开的书店,每星期至少光顾两次。并且把他的所见与心得,原原本本写在澳门主要报纸的副刊上。彼时,澳门的读报风气正盛。不少人,每天都买几份报纸,有的是香港出版的,有的是澳门本土出版的。很多人上街喝茶吃饭,落座后都习惯先拿份报纸看。
马修明在澳门文化人中。算是蛮有影响力的一个,他的专栏也有一大批拥趸。所以,香镜书店的名气,也在澳门渐渐有一定的知名度。并且,以这种方式的出名,远好过和强过砸钱做广告。这情形,不知怎么也传到总公司,传到老总耳朵里。老总也因而更高看吕道荣一眼,说他是没花钱,却办了比花钱效果更好的事情。据说,在只有老总们参加的会议上,吕道荣被表扬了不止一回。
虽然,回归不久的澳门,人们还是普遍更愿意接受繁体字,但认识和接纳简体字,也成了一种趋势。并且随着从中国内地前往澳门移民人数的增加,简体字和普通话,越发受到重视。
据马修明说,普通话培训,竟成了澳门社会的一个热点。很多培训机构,纷纷推出相关课程。一些赌场、商场,甚至士多店,在招聘职员时,开始设置这样的前提条件,即要求能讲至少能听懂普通话。
为表示对马修明的感谢,吕道荣有时也请他喝茶。马修明又把一些退休赋闲的文化人介绍给他认识,有的是原报社的编辑,有的是原中小学老师,还有原图书馆职员,或者公务人员等。
因为澳门刚回归不久,内地出版了很多相关题材的作品。马修明建议吕道荣,设立专架,阵列这类图书。吕道荣也是从善如流,把相关的图书,全部搜集起来,摆放在显眼位置。结果珠海一些政府部门,在举办相关活动时,都到香镜书店购买有关书籍。这又让新闻记者们大感兴趣,进行了相关或专题报道。香镜书店,也就成了拱北的一个文化坐标。
有一次,吕道荣去广州进货回去后,有营业员跟他说,有一个香港的客人,买了一大包书后,要求把书店负责进货的业务人员介绍给他认识,称赞进货的人很有文化水平。吕道荣听后,自然是高兴不已。多个营业员,也因而觉得他们老板不简单。
认真付出了,肯定就有回报。这也是吕道荣的职业操守。不为别的,就为老总对他的赏识,吕道荣都觉得要把香镜书店,当成自己的店铺,来经营好。
拓展澳门客源,销售澳门所喜爱的书籍,又成为吕道荣的一大目标。虽然外界认为澳门是文化沙漠,但在吕道荣看来,却并非完全如此。他觉得外界是被澳门的赌业所蒙蔽,这也是澳门一业独大的弊端。大家一讲到澳门,下意识里,就是赌。特别是没有到过澳门的人,只是凭想像,凭传言。凭七零八落的一鳞半爪新闻报道,就妄下结论。
澳门的,对古籍类作品很有兴趣。而对现当代与政治有关的书籍,则不甚关心。在涉及学生的辅导类书籍上,数理化一类,都有人要;而文史一类,则无人问津。具体原因,吕道荣也没有打探清楚。反正,他要迎合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