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详细检查,还要经过镀锌工艺处理。9079年夏天,伏尔铿船厂用轮船将4艘小鱼雷艇从司丹丁拖至瑞纳门海面航试,并测试鱼雷和各种兵器,结果令人满意。遂将4艘小艇逐件拆解后运到乾国,后来在工程师英国人葛兰多、安德森的指导下,由乾国工程技术人员在天津大沽船坞组装成功,分别命名为“天”、“地”、“玄”、“黄”。这4艘乾国最早的鱼雷艇,因为吨位较小,主要用于天津白河水域的防守,并不能出远海作战。
由这4艘小型鱼雷艇开始,北洋海防购买鱼雷艇的步子一迈而不可收。为了应对大举东来可能进攻乾国内河的俄国海军,李绍泉接连要求装备小型鱼雷艇,又向德国订购了4艘鱼雷艇,分别命名为“日”、“月”、“盈”、“昃”,4艇为同级,均由德国伏尔铿造船厂建造,艇体钢制,排水量15.7吨,艇长19.74米,宽2.59米,吃水1.07米,采用1座汽车式锅炉、1座蒸汽机,单轴推进,功率200匹马力,航速15节,主要武器为2具14英寸鱼雷发射管,艇上共配备2枚黑头鱼雷。这型小吨位的鱼雷艇采用的是成熟的全封闭设计样式,整个外观洗练整洁,有着当时西方海军鱼雷艇的典型特征,艇上所有的人员都在内部活动,甲板之上看不到人员。雷艇的首部是前低后高的龟甲状甲板,利于破浪,在龟甲状甲板的末端中央连接着一个碉堡状的司令塔,鱼雷艇的操纵驾驶、鱼雷发射都在这个有装甲保护的部位里完成,而在装甲司令塔两侧,龟甲状甲板末端左右各有一个蚌形开口,用来将鱼雷运往布置在艇首左右的两具鱼雷发射管内。司令塔之后的舱面是中间高两边坡的穹顶型,便于排水,甲板上除了烟囱和机舱棚外基本没有多余的设施,值得注意的是,当时鱼雷艇的烟囱一般都不布置在艇的中线上,因为艇面甲板本就不宽,如果在中央设置一个烟囱。肯定会妨碍到鱼雷的搬运和装填,因而和所有的德系鱼雷艇一样,将烟囱设计得偏离船的中线,布置在接近鱼雷艇右舷的位置上。
就在北洋大张旗鼓购买新潮兵器鱼雷艇的同时。乾国官场上还有一位同样痴迷这种水中兵器的封疆大吏,当时的两广总督张树声和北洋大臣李绍泉一样,也是个标准的鱼雷迷。9080年,趁北洋在德国定造鱼雷之际,继北洋的“天、“地”“玄”、“黄”之后。两广也向德国伏尔铿厂定造了3艘鱼雷艇,分别取名为“雷龙”、“雷虎”、“雷豹”,3艇为同级,全封闭样式,排水量为58吨,艇长33.53米,宽3.96米,吃水1.68米,采用1座复合式蒸汽机,2台锅炉。单轴推进,功率900匹马力,航速18.5节,煤舱容量10吨,艇首左右各有一具14英寸鱼雷发射管,共配备3枚黑头鱼雷(其中1发为备用雷),另外装备2门37毫米哈乞开斯五管速射炮,全艇编制20人。由于小型鱼雷艇不可能自行远航回国,这批鱼雷艇后来被拆散后用船运回国,在广州交卸后由广东黄埔船坞进行组装。
似乎是要抢李绍泉北洋的风头。就在李绍泉购入第二批小型鱼雷艇时,9081年,张树声再度向德国发去订单,在德国挨吕屏什好船厂(Elbing Schichau)一口气定造了8艘鱼雷艇。索性用传统的伏羲八卦分别命名,称为“雷乾”、“雷坤”、“雷离”、“雷坎”、“雷震”、“雷巽”、“雷艮”、“雷兑”,这批八卦鱼雷艇为同级,属于钢制单雷艇,即只有一个鱼雷发射装置的鱼雷艇,排水量26吨。艇长26米,宽3.58米,吃水1.46米,主机功率420匹马力,航速为19.5节,武器为艇首的1具14英寸鱼雷发射管。在德国造成后同样拆解运输回国,在广东黄埔船坞组装。一时间,北洋、粤洋鱼雷艇无处不在,李绍泉、张树声共同促成了鱼雷艇兵器进入乾国的风潮。
新出现的鱼雷和鱼雷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