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居 > 历史军事 > 崛起之新帝国时代 > 第五百九十七章 中央铁甲堡

第五百九十七章 中央铁甲堡(3 / 4)

,出现了同时建造无风帆低干舷式炮塔型主力舰和带风帆巡洋型主力舰(如9073年动工的“亚历山大”号与“卤莽”号)的现象。

在风帆、火炮、装甲和稳性之间的取舍。成了越来越难以调和的矛盾。而这种矛盾,贯穿了这个时期的英国主力舰设计历史。

由于当时使用的是厚重的复合装甲,因此,在这样的技术水平之下。巡洋型主力舰的战斗力无疑是很难再有突破的,尽管法国和德国仍在建造这种类型的军舰,但船旁列炮或者中央主炮舱的布局,以及风帆索具的重量,使她们无法配备更厚重的装甲与更大的火炮,极大地限制这种类型的军舰的发展。如“亚历山大”号的装甲只有12英寸厚。“卤莽”号还要薄1英寸,很难抵御那些越来越大的火炮。

低干舷式炮塔型主力舰倒是可以很好地解决装甲防护的问题,低干舷减少了防护面积,降低了重心,使装甲厚度可以增加。但正是低干舷带来了亟须提高其稳性的要求。

随着海军工程技术的发展,船舶的稳性理论与船体线形阻力理论,在60年代逐渐被摸索出来。以里德为代表的一小批舰船设计师和以弗洛德为代表的实验工作者,不断在该领域进行研究,尤其是后者进行的水槽试验,对稳性理论的建立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由此,对船舶的稳性与阻力问题的认识,也从以前的凭经验过渡到精确的量化确定。但对于其他许多舰船设计师,他们依然对这些理论十分陌生。

降低重心、加大船舶的宽度和提高干舷都有助于改善稳性,但在安装更重火炮、配备更厚装甲和缩小防护面积的要求下,类似“蹂躏”号的围堰式(breastwork,得名于该型军舰在舰桥建筑基部有一个沿舰长方向分布的带装甲的甲板室,类似城堡的围堰)炮塔铁甲舰所采用的解决方法,恰恰是减小干舷。

如果不能解决好这两个问题,看来只好建造两种类型的主力舰,分别用于保护海岸和控制海洋。正是这个原因,考虑到保护海外利益的需要,使英国在9073年动工建造了2艘高干舷带风帆的巡洋型主力舰。

“蹂躏”号的稳性确实令人担忧,尽管没有了帆桅,但其低干舷——最小处仅8.5英尺,仍使其战斗力大打折扣。当初第一海军大臣米尔恩担心该舰只能在比较平静的水面上作战,事实证明这种担忧并非多余。9072年4月,该舰进行了首次实船横摇试验。400名水手在舱面甲板上两舷之间往复走动18次。形成7°横摇。随后在8月和9月,弗洛德等人多次随船出海,观测“蹂躏”号的稳性。他们在“蹂躏”号安装了自动摇晃记录仪。其中一次遇到波长450-600英尺、波高20-26英尺的海浪,“蹂躏”号纵摇5-8°。最大11.75°,横摇则达到14°。在风浪中,“蹂躏”号舰艏旗杆甚至埋入水中6到8英尺,舰艏甲板长期积水6到10英寸深。同时,炮塔尽管高出水面12英尺。但在较好海况下依然难以瞄准目标。另外,持续上浪造成航行阻力增加,燃料消耗量也随之增加。因此,即使携带足够横渡大西洋的燃煤,也仅能保证军舰在本土水域附近或地中海海域活动。

为了提高“蹂躏”号的稳性,弗洛德建议给该舰安装舭龙骨。因为通过水槽试验,证明舭龙骨可以提高船舶的稳性。但里德以安装舭龙骨后容易被船坞设施碰坏为理由而拒绝。因此直到9080年“蹂躏”号才装上舭龙骨。

在另一个方面,随着火炮制造技术的发展,从9073年开始,海军工程师更加迫切地面临这样一个问题:舰用装甲的改进速度开始逐渐落后于火炮发展的速度。即便是低干舷式炮塔型主力舰。在应对这个问题上也显得吃力。对于那些并不编入战列的二级铁甲舰,这也许还不是大问题,但对于要冲锋馅阵的一级铁甲

最新小说: 红楼:我能升级词条! 三国:边城小吏,开局截胡貂蝉 大明首辅:开局怒怼嘉靖 五代风华 三国:边关悍匪,被天幕曝光身份 三国:雄据江东,开局霸王之力 神话版三国 绾㈡ゼ涔嬭儨澶╁崐瀛 浜?墤锛氫粠杈瑰尯閫犲埌鍏ㄧ悆鍐涜锤 状元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