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每逢开公民大会,好些偷懒不肯出来开会的公民,也是由奴隶拿绳子赶他们出来)。
此外。捕快的职位,一般是需要买的,买不到的,就不要名额,心甘情愿放弃平民地位,来做帮役,求帮役也不得的,可以做白役,一分钱补贴没有。很多大县,帮役和白役,动辄数以百计。象三班里的刘捕头一开始就是靠全家两年的家当买的“快班”,虽然为人也并不是很坏,但坏事也着实做过不少。当然这是由大环境造成的。
但马福不一样,他不但是靠着自己的能力当上了快班,而且还做上了快班的领头,确实是拥有着一身过人的本事,而且在他的带领下,宁平镇的那一帮捕快也确实比周边地区的口碑好。
太阳懒洋洋地升了起来,冬日的寒气随即被和暖的阳光驱赶得无影无踪。街坊们端出绑着软垫的竹椅,三五成群地寻块空地,或喝茶看书,或做针线活,或闲侃神聊。
马福坐在捕快房的门口,褪下孩子的棉裤和尿布,把光光的屁股搁在太阳底下晒着。儿子趴在老子的膝头,入神地盯着地上的一排蚂蚁。捕快房的大门两侧各有一尊慈眉善目的石狮子。虽说镇子小到只有一个捕头,官家的气派可半点都不能少。
石狮子是马福央那五折腾出来的。因为官家没有这笔费用,马福又舍不得自己那点薪水。正巧那段时间那五喜欢上金石刻章,于是拿着斧凿尽兴了一通。事后,马福曾埋怨说石狮子怎么看怎么像那五家养的那只猫,那五一阵白眼道:“不喜欢就还给我,白拿还挑三拣四的。”捕快立刻蔫了,灰溜溜地不说话。
宁平镇的捕快房倒是独门独户,匾上烫金的大字“捕快房”。两扇大门上又被马福贴了“闲人莫入”的字。大多数时候,大家看见笑容可掬、无所事事的捕快大人或站或坐,和过往的街坊邻居打着招呼,身后的门开了半扇,上面总是留着“捕快房”“闲人”的字样。
有人在马福面前停下脚步,影子正巧遮盖掉小马福的半个屁股。马福不高兴地抬起头,冲那五挥了挥手,意思让他边上去,别挡住日头。那五欣然一笑,轻轻踱到旁边。是不是男人到了三十岁都会变得特别容易满足?娶个贤良的妻子,生三、四个娃,整日里为养家糊口跑东跑西。至于少年时的豪情壮志,就在冬日的阳光下,一边晒着太阳,一边慢慢回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千万个人就有千万个不同梦想。不过,梦想的最终表现大抵是一致的,无非是功成名就,名利双收。马福当然也不例外,小时候习武的目标,是将来能够肩负起除暴安良,维护生民平安的重任。后来做了捕快,也懂事了不少,只不过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六扇门中的精英,至少也是一州一府年轻有为德高望重的总捕头。再往后,就更加现实了。娶妻、生子、盖房,日子过得殷实,每天有鱼有肉,隔三岔五和朋友们喝上一顿小老酒。以前总是把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挂在嘴边,现如今,常常嬉笑着拍拍那五的肩膀,蹦出一句“不鸣则已”。
当然,这也不能全都埋怨马福。太平盛世的最大缺点,是过于平淡,是永远不会有轰轰烈烈的事业和机遇。乱世才能出英杰,从死士到刺客,从小人到烈女,或壮烈、或悲惨、或坚贞、或浪漫,或慷慨赴死,或苟且偷生,有大爱大恨,亦有大悲大喜。偶尔,马福会躺在床上,望着屋顶感叹一下自己身不逢时。
但是马福不会想到,就从今天开始,他的生活,注定要走上另外的轨迹。(未完待续。)
PS: 汉高祖有道他坐江山,君正臣良那万民安。这一日无事街上闲逛,刘邦他老汉推车就离了长安。敢问皇爷您上哪儿去?众爱卿听朕细分辨。光绪五年那鬼子闹中原,苏维埃红军保国为平安。关公秦琼齐参战呀,淮海那战场朕也去支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