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权能,它可以大刀阔斧地改革了。可是,要从哪里改起呢?要做什么才能与西洋并驾齐驱呢?这是当时摆在明治新政府面前的重要问题,但当时却没有人能给出正确答案。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明治四年12月23日。一个近百人的日本官方使团出访了,他们的目的地是欧美。这个外访团的团长便是右大臣岩仓具视。
岩仓具视当时兼任外务卿,是公卿中的重臣,有极深的政治背景,十分得明治天皇倚重。因而后来这个使团被称为“岩仓使团”。
岩仓使团出访的这一年,日本刚刚完成“废藩置县”。随岩仓具视出访的都非等闲之辈,他们中有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参议木户孝允、工部大辅伊藤博文,外务少辅山口尚芳。人们也许难以置信,当时的岩仓使团,竟然带走了明治新政府一半的官员!除中央大员外,50名留学生也随团出访。日本这个敏而好学的国家,又一次为学习强大文明而起航了。
岩仓使团由东京附近的横滨港出发,他们搭乘美国“亚美利加”号商船向东航行,这一走就是一年零十个月,其总花费竟占次年财政总收入的百分之二。
岩仓使团首先到达美国,接着前往欧洲,他们考察了英国、荷兰、法国、德国、丹麦、瑞典、俄国等大小12个国家。这次环球旅行让闭关锁国两百多年的日本人大开眼界,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向他们呼啸而来,留学生中江兆民将使团的感受总结为六个字:始惊,次醉,终狂!
美国的教育让岩仓使团印象深刻。他们发现这些洋人主要教孩子们科学技术,而这些在日本被视为“奇技淫巧”,士人贵族耻于研究,他们更推崇理学、茶道和禅宗。使团成员意识到,要想维新自强,首先要改革教育制度,扭转虚空文风,培养务实国民。
英国的工业让岩仓使团赞叹不已。英国人以贸易立国,首先极端重视贸易,其次立宪促进贸易,再次财政提升军力,最后军事保护贸易。经过如此循环,英国的实业越做越大,英吉利终成世界工厂,英伦三岛变身大英帝国。进而雄霸全球。岩仓使团成员认为,日英两国都是海岛小国,英国人可以做到的,日本人也一定可以做到!
德国的宪法让使团倾心仰慕。当时。德国统一不过三年,却迅速成为欧洲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这不得不归功于德国模式。德国模式包括德国宪法确立的政治体制,也包括政府主导产业的经济模式。德国模式带来了德国速度,这速度令使团成员目眩神迷。他们了解到高速发展是可能的。他们觉得,日本应该学德国,而且必须学德国。因为,后发国家要想赶超先进国家,没有速度是不行的!
德国奇迹的缔造者俾斯麦更是成了岩仓使团的精神导师。这位“铁血宰相”教导日本人说:“方今世界各国,皆以亲睦礼仪交往,然而皆属表面现象,实际乃强弱相凌,大小相侮,强权即真理!”
强权即真理。这句话说到使团成员心坎里去了,日本不就是因为弱小才被洋人欺负吗!这次出访本来还有一个“修约”的外交使命。事情是这样的,《日美友好通商条约》签订于安政五年7月,条约的有效期为14年,到明治五年7月该条约就到期了。《安政五国条约》在签定的时候便引发了极大的民怨,并导致签约大老井伊直弼在樱田门外被浪人刺杀。这也就足见这些条约极不得人心,领事裁判权让民众觉得司法不公,关税议定权又让政府很难收到税收,一方面收不到大宗关税,另一方面国内税也因之不足。因为日本本土的产业受进口货冲击很厉害。因此,当时的日本人做梦都想修改这些条约。在修约问题上,官民朝野是一致的,是以明治新政府因此才愿斥巨资派使团访问欧美。然而。岩仓使团在第一站美国就碰了钉子,到了欧洲更是一个钉子接着一个钉子。洋人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