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居 > 历史军事 > 我的三国我当家 > 第七十四章 卫觊建言

第七十四章 卫觊建言(2 / 3)

还是有些吃力,只得又向蔡文姬请教。

蔡文姬先浏览了一遍,口中赞道:“卫伯觎不愧为当今名士,此文引经据典,有论有据,字字珠玑,尽展其才。”见刘墉在一旁似懂非懂,便逐条解释给他听。

刘墉听后,点点头道:“卫伯觎好文采啊!只是烦劳小姐,为刘墉改上一改?”

“公子要如何修改?”

“就说卫觊卫伯觎献计给刘墉,刘墉觉得治书侍御史之策甚好,故转呈丞相,望丞相采纳之。”

蔡文姬吃了一惊,诧异道:“公子何故推辞,此中大部亦是你的主张啊。”

刘墉笑了笑道:“小姐只管照此修改便是,刘墉自有道理。”

蔡文姬摇了摇头,心中大是不解,不过还是按刘墉的意思重新修改抄录了一份。刘墉在文上加盖自己的印信,吩咐快马急呈许都丞相府。

刘墉刚舒口长气,却听蔡文姬问道:“公子可知奴家故宅还在否?”

刘墉一呆,踌躇着不敢应答。蔡文姬进城时便已见洛阳的凄凉模样,本就心神不宁,如今见刘墉这般模样,最后一丝希望也破灭了,心里酸楚难耐,眼泪便串珠般坠落下来。

刘墉暗暗叹了口气,嘴里喃喃念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哭吧,哭出来或许还好受些。”这诗乃去年曹操所作《蒿里行》中最后四句,真实地再现了汉末长期的群雄纷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蔡文姬闻听此诗,更是泪如泉涌。

好一会儿,蔡文姬方停止哭泣,用丝帕拭去泪痕,对刘墉道:“奴家想明日前往故宅看看,不知公子可否相陪?”

“刘墉定当陪同。”刘墉急忙答应。

次日,刘墉带十余名亲兵陪蔡文姬回蔡家老宅。虽早知结果,然而见到早已化为一堆瓦砾的宅院,那些承载着历史、文化的珍贵竹简也已化作了灰渍,蔡文姬还是跪倒在地,失声痛哭起来。刘墉在旁陪着哀伤了良久,蔡文姬方停止哭泣,叹道:“家父生前积有四千多卷珍贵典籍,没想到经过此乱,竟一卷也没留下来。可惜那里面还有许多珍本、孤本,哎……”

刘墉柔声安慰道:“事已至此,小姐切莫过于悲痛。”又劝道:“听闻小姐博闻强记,一目十行,不如将记得的书默写出来,也能挽回一些损失,弥补一些缺憾。”

蔡文姬听闻眼睛一亮,欣喜道:“公子所言极是。妾身如今还记得八百来篇,这便写将出来。”据史书记载,蔡文姬归汉时虽已离家十数载,却仍能记得其中四百多篇,真是记忆力惊人。

“可要刘墉派人协助小姐。”

蔡文姬笑道:“这些只有妾身记得,别人又如何帮得了我?”蔡文姬嘴角上翘,脸露俏皮之色,似是戏谑刘墉平日里聪明异常,怎么说出这样无知的话。

刘墉道:“小姐误会在下的意思了,我是想这些典籍如此珍贵,不如找几个文字漂亮的人将小姐默写出来的文章再抄录几份,岂不最好。”

蔡文姬心中方知刘墉本意,脸上飞起几朵红晕,晒晒地道:“难得公子用心。妾身默写的进度怕是不快,此事还等以后再办吧。不过还得烦劳公子为妾身准备大量的竹简才是。”

刘墉笑道:“何需竹简,刘墉处纸张颇多,小姐尽管用便是。”

蔡文姬解释道:“公子有所不知,这纸虽好却极易被虫蛀,不耐保存,还是用竹简最好。”

刘墉笑道:“小姐所虑若放在以往确有道理,不过刘墉的纸却颇不一般,即便放上百年也无需担心。”

蔡文姬又喜又疑,赶快催促着回府要刘墉将纸拿出来。

看着那白净、坚韧而

最新小说: 五代风华 神话版三国 大明首辅:开局怒怼嘉靖 三国:边关悍匪,被天幕曝光身份 绾㈡ゼ涔嬭儨澶╁崐瀛 红楼:我能升级词条! 状元郎 三国:边城小吏,开局截胡貂蝉 浜?墤锛氫粠杈瑰尯閫犲埌鍏ㄧ悆鍐涜锤 三国:雄据江东,开局霸王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