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巴则是鹰喙的样子,有一对黑色的羽翼,喜食人肉,不过,还是前两者比较可信。但是,三者都是喜欢食人的凶兽,这方面则没有太大的区别。《左传.文公十八年》记载:“少皞氏有不才子,天下之民谓之穷奇。”《山海经.西山经》注中云:“ 似虎, 蝟毛, 有翼, 铭曰穷奇之兽。厥形甚丑, 驰逐妖邪, 莫不奔走, 是以一名, 号曰神狗” 。《山海经.西山经》有云:“又西二百六十里,曰邽山。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猬毛,名曰穷奇,音如獆狗,是食人。”《淮南子.墬形训》:“穷奇,广莫风之所生也。”高诱注曰:“穷奇,天神也。在北方道, 足乘两龙,其形如虎也。”《左传.文公十八年》有云:“少昊氏,有不才子,毁信恶忠,崇饰恶言,天下谓之穷奇。”《史记.五帝本纪》道:“少昚氏有不才子,毁信恶忠,崇饰恶言,天下谓之穷奇。”《史记正义》注引《神异经》道:“西北有兽,其状似虎,有翼能飞,便剿食人,知人言语,闻人斗辄食直者,闻人忠信辄食其鼻,闻人恶逆不善辄杀兽往馈之,名曰穷奇。”言此为大恶之兽。《左传》文公十八年亦道:“少嗥氏有不才子,毁信废忠,崇饰恶言,靖谮庸回,服谗搜慝,以诬盛德,天下之民谓之穷奇。”嗥同暤。《后汉书.礼仪》 中说 :“穷奇、 腾根共食蛊”据《后汉书.礼仪志》中记载“追恶凶”的十二位神明,当中就有“穷奇腾根共食蛊”之语,这里的穷奇能驱除蛊毒害物,是一头形象正面的神兽。郭璞注《山海经》时,亦创作了“穷奇之兽,厥形甚丑;驰逐妖邪,莫不奔走;是以一名,号曰神狗”的赞诗,同样指出穷奇会作出驱逐妖邪的行为。这些为民除害的举动,与以往所表现的食善助恶的形象,有极大的差别。。”《左传.文公十八年》有云:“少昊氏,有不才子,毁信恶忠,崇饰恶言,天下谓之穷奇。”《史记.五帝本纪》道:“少昚氏有不才子,毁信恶忠,崇饰恶言,天下谓之穷奇。”高诱注《淮南子.墬形篇》时,提到穷奇是“广莫风之所生也”,认为穷奇是风神的后裔,而非少昊氏的不肖儿子。
夔牛即雷兽、雷泽之神,一足奇兽。《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
东海有座山,名叫流波山.此山距海岸约七千里.山上有一种兽,形似牛,全身都是灰色的,没有角,只长了一只脚,每次出现都会有狂风暴雨.它身上闪耀着光芒,似日光和月光,它的吼声和雷声一样震耳.这种兽名夔,后来黄帝得到了这种兽,用它的皮制成鼓,并用雷兽的骨头做鼓槌,敲击鼓,鼓声响彻五百里之外,震慑敌兵,威服天下。夔状如牛,一足,头上没有角,苍灰色,出入水必有风雨,能发出雷鸣之声,并伴以日月般的光芒《六帖》:“夔,一足,踔而行。”《山海经.大荒东经》描写夔是:“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但更多的古籍中则说夔是蛇状怪物。“夔,神魅也,如龙一足。”《绎史》卷5引《黄帝内传》 :“黄帝伐蚩尤,玄女为帝制夔牛鼓八十面,一震五百里,连震三千八百里。”吴任臣《山海经广注》引《广成子传》:“蚩尤铜头啖石,飞空走险。以馗(夔)牛皮为鼓,九击止之,尤不能飞走,遂杀之。”在商晚期和西周时期青铜器的装饰上,夔龙纹是主要纹饰之一,形象多为张口、卷尾的长条形,外形与青铜器饰面的结构线相适合,以直线为主,弧线为辅,具有古拙的美感。青铜器上的龙纹常被称为夔纹和夔龙纹,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是表现一足的、类似爬虫的物象都称之为夔,这是引用了古籍中“夔一足”的记载。其实,一足的动物是双足动物的侧面写形,故不采用夔纹一词,称为夔龙纹或龙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