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昵称,IT圈子里的人都知道,特指一些企业,并没有核心技术门槛——或者说,他们要做的这些细分生意的领域,本来就没有对高端核心技术的需求。
一切创新,都停留在易模仿的用户体验层面。第一家企业做出来,第二第三家跟风狗可以瞬间无门槛跟风。这时候,谁活到最后,就看谁先接受风投、谁接受风投的力度更大,抢占窗口期。
那些扭扭捏捏为了自己股权比例不被稀释而不愿意被风投的、虽然顶着创新者之名的人,照样只有死。
顾莫杰当然听懂了费莉萝的问题。但是他没有马上回答,因为他还不够了解Instagram,太快回答不够公允。
有一搭没一搭地吃着面和爆肚,直到吃下大半碗,摸索一番的顾莫杰才审慎的开口:
“说句大实话,Instagram的成功,也不光是抢先喝了头口水、时势造英雄。做这玩意儿的人,在技术上,本身也有精益求精、因陋就简的优势。
我们的初见圈子,马花藤的微信朋友圈照片分享功能,想模仿的人多了去了,那种直接抄的,都是最Low的。想加上滤镜和简单美图再分享、赚一点差异化优势的,也不是没有,这种创业者逼格比第一种高一点。
但是,Instagram比上述技术逼格都更高。它做到了一键搞定的集成度,对网速和显存都很有限的早期智能机性能利用率也很高。在拍完照之后,只要点了Instagram的APP,后台立刻开始静默上传照片,然后前台分出处理器资源供你调节滤镜效果,一旦选好后,再把滤镜效果叠加传输上去。
这样,目前市面上就只有Instagram一家做到了‘上传底图和滤镜操作处理同时并行进行’这个细节。别家APP点了分享之后,要忍受3G或者2G网络几秒钟甚至十几秒的网速等待时间。用Instagram就不用等,最多等两秒单传拆分后的滤镜效果,底图已经在处理的同时传好了。所以这东西流畅性比市面上同期都快好几倍。”
费莉萝隐隐约约听懂了。她拿过顾莫杰的手机,试着自己拍了张照,简单处理后分享,马上切身体会到了顾莫杰强调的那种感受。
说穿了,这玩意儿就是“在上传照片的时候,把一张照片暗地里拆分成两个可组合的文件后分别上传、其中相对较大的那个文件在用户干别的事情的时候偷偷静默地传掉,不让用户感觉到卡顿、等待”。
虽然,只是一个精微的设计。
却也证明了,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把已经很简易的事情,弄得更简易;背后的技术付出,往往深不可测。
在同质化严重的时代,决定胜负生死的,可能就是那么一个让用户少等3秒钟的细微差别。
少了这3秒,就能成就Instagram,身价10亿美元;多了这3秒的,或许市场上能找出几十个撞脸货,但是那些同质化的产品,连被人知道其名字的机会都没捞到,就变成了累累白骨。
互联网,从来都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杀戮屠场。没有这种觉悟的人,连进场做人的资格都没有。
“也好,至少证明了Instagram的老板是个值得成功的人,而不仅仅是速度上跑得比跟风狗快。”费莉萝放下手机,言笑晏晏地说。自从做了顾莫杰的女人,这些年来,她的价值观也渐渐被顾莫杰影响了。
她学会了欣赏一切靠不可复制的、有门槛的核心竞争力成功的创业者;而非那些仅仅是跑得比跟风狗快那么一两步的先行者。
后者虽然也成功,但是运气的成分太大了。说不定让历史读档一次,别的什么必然因素都不变,只是随机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