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王总去找他,我们怀了百倍千倍的决心,一定要把这颗水晶球找回来,但当我们再次去的时候,原先的地方,却大变模样。问左右邻居,说这里发生了一次火灾,连屋带人烧得干干净净。这又是一次意外,连王总都喟然长叹,说这是天意。既然找不到了水晶球,也只好作罢,我们就成天研究这本古藉。说良心话,这书写得有些深奥,即便是当今最权威的古汉语专家,和古历史学者,都不一定能读懂它。语言晦涩之外,其中所提地名,也是十分久远,大都与当今的地名不符。我就问,那你们又怎么知道是在日本海之上呢。他说,因为,这本古藉里,这个词出现的最多。我们就推断,古墓也许就在这里。王总说,他把古藉复印了很多本,当然,只是局部的,也未告诉对方是什么。然后,他拿了,送给一些权威的考古专家,让他们去解读。我一听他这话,就知道,会有麻烦。古藉哪怕让一些汉语言专家看,也不能让考古学者去读呀,以他们的专业嗅觉,一旦读了,就会从中嗅出一些味道来,他们将会蜂拥而至。
我说,即便书里提及日本海,也未必就是这里啊,以前的日本并不叫日本,我们称它倭,日本列岛上在4世纪后才出现国家,之前只有部落,日本列岛原来并不叫日本。在古代日本神话中,日本人称其为“八大洲”、“八大岛国”等。据《汉书》、《后汉书》记载,我国古代称日本为“倭”或“倭国”。公元五世纪,日本统一后,国名定为大和。因为古代日本人崇尚太阳神,所以将太阳视为本国的图腾。相传在七世纪初,日本的圣德太子在致隋炀帝的国书中写道:“日出处太子致日落处太子”,这就是日本国名的雏形。直到七世纪后半叶,日本遣唐史将其国名改为日本,意为“太阳升起的地方”其后沿用,成为日本的正式国名。《新唐书·日本传》中有记载:咸亨元年(670年),倭国遣使入唐,此时倭国已“稍习夏言,恶倭名,更号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出,以为名。”此外,在汉语中,“扶桑”、“东瀛”也是日本国名的别称。依照字面的意思就是“太阳之处”,即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因此日本有时也被称为日之国。船老大就说,这个,我就不大清楚了,我只是一个开船的,具体的地名,我是不大清楚的。我只知看着航海图走。听他这样讲,我就懒得再和他说了。既然这水晶球没了,这古藉,或许就会有些麻烦。以我的想法,这本古册能够传承这么多年,如果他是秦朝那个时候写就的话,也放了几千年了,能够保存这般时间长,没有一定的,适宜于存放它的环境,那是绝对不成的。现在看,它可以存放几千年,绝对和那只水晶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要命的是,这个水晶球,却遗失了。更为关健的一点,也是最有疑问之处,就是,当这个水晶球出现在拍卖行时,那里可是有许多评估师的,他们大多都是这方面的专家,他们难道也没有看出来吗。这是一个最大的疑点,以我的分析,这是不大可能的。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这本古册也就相当普通,并不是什么几千年以上的古董。
Shirley杨叹了一口气,她说,老胡,我感觉,这事儿整得越来越复杂了。由一本古藉,居然整出一个水晶球来,以我所知,水晶球,就是全世界,也没有几个。这船老大却凑巧弄到那么一个,这不是奇迹又是什么。而且,这水晶球,还会变幻成骷髅头。我说,也许,它原本就是一个骷髅头。杨灵机一动,就有些惊讶地对我说,把书放到一个骷髅里,那么,这书就珍贵的很。以我的看法,它不是代表着灵魂,就是代表着脑髓。我说,有这可能吗。杨坚定不移地说道,极有可能,这个寓意很丰富啊,你要好好分析分析,放哪儿不好,要放到一个骷髅头里。我说,不要小题大做的,这就把问题复杂话了。哪有那样复杂,你把它简单化一点。杨却呵呵一笑,说道,问题是,现在想简单也简单不了了,哪里还能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