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业经过唐宋时期的发展,到了元末明初的时候,已经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峰。
同时因为手工业、商业、农业的快速发展,大明普通百姓从事手工业的积极性大大增强。
而造船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手工业的发展,随着海上贸易和造船工厂的数量增多,与造船业相关的行业也逐步发展起来,比如航船绳索的零配件加工等等。
由于造船业的兴起,造船配套行业的分工越来越细致,造船技术也越来越发达。
造船业的发展带动了大明经济的繁荣,也为出海巡洋与藩王改封海外建国提供了一切必要条件。
大明朝廷制定了严格的条例来管理造船业各个方面的行为,促使造船业达到新的巅峰。
郑和率领船队巡视海外,让全世界看到了大明军事力量的强大和经济的繁荣,加强了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震慑了其他国家,引得四方朝拜,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他国家的造船技术。
第三个是纺织业。
历史上的珍妮纺织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端,机器生产从此开始取代人力,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
珍妮纺织机的原理并不复杂,将横着的单个纱绽改为竖着的八个纱绽,效率将会提高八倍。
然而,早在珍妮纺织机发明之前的四百年前,中国已经出现了效率比珍妮纺织机还要高,可以同时纺三十二个纱绽的纺织机。
这种纺织机被记载于元代的《王祯农书》上,大约长六米,宽一米半,可同时纺三十二个纱绽,用人力或畜力驱动,一天可以纺出棉纱将近一百二十斤,远远超过四百年后的珍妮纺织机。
在原来的历史上,这种领先世界的纺织机并没有流传下来,因为它在明期中后期便已失传。
不过,随着穿越者朱高煦的出现,这个厉害的纺织机不仅被大量使用,更得到了推广。
以至于到了乾熙元年的时候,在大明的丝、棉纺织业中,生产工具较以前大有改进,不仅织出的成品更是花色日新,而且产量更高。
第四个是手工作坊行业的发展。
经过永乐一朝二十五年的发展,至乾熙元年时,不仅作为农村副业的棉麻纺织、养蚕缫丝都有了普遍的推广。
而且全国各大小城市和乡镇之中,大都存在着磨坊、油坊、机坊、纸坊、酱坊、弹棉花坊、糖坊、木作、铜作、漆作、铁作等大小手工作坊。
除两京外,当时已形成某些手工业的重要产区,如松江的棉纺织业、苏杭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铅山的造纸业和景德镇的制瓷业,工商业城镇也开始兴起。
。特别是永乐初期,推行永不加赋与摊丁入亩的政策之后,丁银与田赋以田亩多少为征收依据,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
如此便增加了农民的流动性与自主性,一方面促使惠民工建局的规模快速膨胀。
否则哪里有人去修建大明四级官道与遍布天下各府县的学校、银行,以及边塞城池?
另一方面,也让许多农民逐渐变成了不在匠籍之中的新匠人。
朱元璋建立大明后沿袭了元代的匠户制度,将人户分为民、军、匠、灶等户籍,其中匠籍全为手工业者。
从法律地位上说,这些被编入特殊户籍的工匠和军匠比一般民户地位低,他们要世代承袭,且为了便于勾补不许分户。
匠、军籍若想若想脱离原户籍极为困难,需经皇帝特旨批准方可,二身隶匠、军籍是不得应试跻于士流的。
匠户在作访中要受到官吏的层层盘剥,各监局的宦官亦多占匠役,以至于工匠中常有怠工或逃亡的情况。
鉴于此,朱高煦奏请朱棣,下令准许轮班匠可折收银两,纳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