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居 > 历史军事 > 回到三国的无敌特种兵 > 第四六五章 西凉又立一个王

第四六五章 西凉又立一个王(2 / 3)

厨泉以及乌兰等代表南匈奴的各方头领进行商谈,将南匈奴这个称谓彻底废除。新的称谓赵兴已经想好了,以后南匈奴以及归属在他们帐下的辽东鲜卑和乌桓族,统称为“尧兴”族。

“尧兴”族,光是这个称谓就比匈奴好听百倍,当然了,关键是这个称谓里有着深深的汉化标记。“尧”字,代表着上古五帝中的“尧”帝,“兴”字则代表着兴旺发达的意思,同时也暗含了赵兴的名字在里头。按照南匈奴部族如今与晋国的关系,赵兴相信他们肯定乐意使用新的称呼。

古人对于称谓的重视,源自于“名不正则言不顺”的信条。一旦赵兴同意南匈奴部族使用“尧兴”这一全新的称谓,则意味着南匈奴人今后将与黄轩、炎晟两族获得同样的政治地位,象征着他们已经完全融入晋国这个大家庭。

对于西凉地区隔三差五的羌人作乱,赵兴已经有了初步的解决方案。除了惯常的剿抚并用手段,赵兴还准备推行大规模移民的政策,将活跃在凉州西部的羌人迁徙一批前往漠北,然后将漠北的鲜卑人迁徙一批来到陇西地区。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形成各民族杂居的大环境,限制少数民族之间相互抱团造反作乱的可能。困难是耗费时间较长,而且需要持续稳定的安置政策和耗费财力的各种福利待遇。

就在赵兴为如何妥善处置西凉羌人而犯愁的时候,王允终于率领一支颇具规模的使团来到了高平城内。上一次王允形单只影地北上晋阳,结果带回去了大量的好处。因为和赵兴有着翁婿这层关系,王允本人也获得了晋国大量的礼品馈赠,他身后的家族也在晋国境内活得更加滋润。看到王允得了如此之多的好处,洛阳城内许多世家便坐不住了,纷纷派出家人跟随在特使团的身后,一起抵达了高平城。

和老朋友刘虞见了面之后,王允听说赵兴已经撒脚丫子跑到金城去练兵了,只好苦笑着抚摸自己下颚上的长须,有些感慨地说道:“我那孝顺女婿,只怕是不敢见我,寻个理由躲起来了!”

陪在王允左右的田丰,当年在洛阳城内也做过官,跟王允也算是旧识,听到王允这话之后,笑着解释道:“司徒大人说笑了,中尉大人确实一心忙于公务,如今前往金城,却是要摸清当地惯于造反的羌人底细,欲要彻底解除危及大汉根本的羌人祸乱。”

王允点点头,面色平静地说道:“无论是于下一步的凉国,还是于大汉王朝,如果能够根除羌人祸乱这一顽疾,也是大功一件。这件事情上,我是支持赵国昌的。”

三人之间短短的几句话,仍然透露出许多意思来。刘虞说赵兴不在高平城内,意思就是告诉王允,这次由他负责谈判;田丰称呼赵兴为中尉大人,却没有在王允面前提到赵太傅这个有些犯忌的称呼,表明了晋国不愿意跟王允多事的态度;而王允说,在平息作乱羌人这件事情上,他是支持赵国昌的,也算是表明自己这次没想来凉州跟人找茬的态度。

看惯了朝堂之上各个派系相互倾轧、明争暗斗和尔虞我诈之后,已经过了知天命年纪的王允,渐渐的生了退隐之心。年初刘虞与王允在箕关之上一席话,虽然当时没有令王允有多少改变,但事后王允却经常想起,而且越想越觉得有道理。连汉室宗亲的刘虞,都能看透所谓的汉家正统是个什么东西,王允又不笨,自然也就明白所谓的正统,不过是世家大族用来维系自身利益的遮羞布而已。

既然自己没有当皇帝的心思,既然赵兴有能力治理好天下,那么他王允有何必自作多情地拼命阻挡呢?

因为王允的态度发生了转变,所以这次来凉州册封刘蔄的过程相对简单和容易许多,刘虞和田丰原本精心准备的许多谈判说辞都没有派上用场,王允便三下五除二地将册封诸事定了下来。

既然王允这么

最新小说: 农家穷叮当,科举当自强 帝秦设计师 慌!把前夫扔给白月光后,他疯了 谍战:红色掌柜 女穿之大理皇朝 战国生存指南 早安大明 抗战:通电全国,出关 谍战魅力在生活诡道里 将北伐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