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是谁,通过什么办法解决了‘正义性’这个难题。如果能想起来,他倒不介意跟曹操商量一下,也搞这么一出。
苦思冥想间,戏忠突然走了进来,他的身后还有周异、谢贞、牵招等人。
许褚朝门口望去,见众人步履匆匆,不由好奇道:“志才,你们急急忙忙的,可是发生了什么事?”
谢贞几个大步上前,从袖子里拿出一道檄文,呈给许褚,“明府,这是刚接到的三公移书!”
三公移书?
许褚连忙展开檄文一看,看完后大笑道:“起兵在即了!”当即将檄文递给郭嘉,郭嘉接过后,见檄文中例数董卓的倒行逆施,末尾更是言道:“企望义兵,解除国难。”檄文署名,正是太尉黄琬,司徒杨彪,以及刚刚被董卓强征为司空的荀爽三人。
许褚看完檄文才算想起来,解决战争正义性问题的人是那东郡太守桥瑁,而这份所谓的‘三公移书’,自然也是假的了。
郭嘉、戏忠脸现喜色,戏忠笑道:“有了这道檄文,如主公所言,起兵在即矣!最迟正月末,四方有识之士便会云起相聚,东进洛阳,解除国患。”
谢贞、周异脸色一变。郡府门下诸吏,知道许褚将要响应袁绍起兵讨伐董卓的人不多,他们两个因为跟许褚关系较为亲密,参与到许褚的一系列的动作中,所以猜到了七七八八。再接到三公移书时,又觉得许褚起兵的概率当有九成,眼下看见许褚、郭嘉、戏忠三人‘跃跃欲试’的神色,方知此事是实打实的。
两人非是没有见识的人,对董卓、袁绍的动静也时常关注,知道袁绍面临怎样的困境。现在袁绍的困境,因了这道檄文迎刃而解——不仅解决了正义性的问题,还顺带着让韩馥不敢继续监视、阻拦袁绍的行动。
“明府,三公移书传檄天下州郡,所言‘义兵’者,敢问是何人?”谢贞问向许褚。
此刻也没有什么好相瞒的,许褚笑道:“自以袁本初、袁公路为首,王公节、曹孟德、张孟卓、鲍允诚等义士云从。”
“想必明府也在其列?”
许褚点头道:“大丈夫当如是。”
“敢问明府,士卒、兵械、粮草齐备了没?”
“兵械还有些不足......谢君的意思是?”
谢贞慷慨道:“谢氏子弟,素受国恩。明府若不嫌弃,鄙族亦愿尽绵薄之力。”说完看向周异,周异随即说道:“下吏亦然。”
这两个老狐狸应该事先就有通过气了。许褚大笑两声,道:“有二位高才相助,郡中无忧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