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来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京城的粮价几天之间就涨了两成。
还不仅如此。
京城虽然粮铺不少,但又怎么经得起百姓们如此大肆抢购,几天之后,粮价上海还不算,那下手慢的人就算捧着银子,都再买不到粮食了。
江南等地大旱的消息京城无人不知,在这种情况下买不到粮食,百姓们哪有不着急的,京城买不到,京城周边的地方总该能买到吧?
抱着这样的想法,京城百姓又将目光看向了京城近郊的城镇……
粮食短缺的恐慌,就这样以京城为中心,一层层向外扩散开来。
待朝中官员发现不对之处时,事态已经发展到了很难控制下来的地步,百姓的恐慌源头在于大旱与盗卖官粮带来的粮食短缺,若是不能把这源头解决掉,相信就算是关了城门不让人出去,也无法将那恐慌控制下来。
可如今的京城在先前百姓们的抢购下,粮食储量确实不足,就算从其他地方调粮食过来,也总得要一段时间才行。
在这种情况下,主审盗卖官粮案的萧靖北,在一次早朝时,又向赵天南上了奏折,建议追赃。
这个赃,自然是指的盗卖官粮一案里被官员们低价盗卖出去的官粮。
赵天南这段时间都尽快得不可开交,江南等地大旱的情况时刻要关注着,盗卖官粮一案的最新进展亦不能放松,好不容易案子审完了,还没来得及对涉案官员的处置作出决断,京城又有了抢购粮食的风潮。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作为站在大武朝最顶端的那个人,赵天南最明白如今大武朝面临的局面。
江南等地大旱,秋收时粮食至少减产一半,大武朝有一小半地方的百姓都靠着这几处产粮地支撑着过活,这一下子这几处地方粮食减产这么大的比例,粮食短缺是绝对无法避免的。
若是现在不予理会,真到了秋收之后,恐怕整个大武朝都会因为粮食不足而陷入长久的动乱。
赵天南当初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才打下大武朝如今的江山,他自然不会允许自己的江山因为这一次大旱就陷入如此境地。
所以,几乎没多作考虑,他便同意了萧靖北那追赃的建议。
这些年被盗卖的官粮达到两千五百多万石,不仅数目巨大,而且时间还过了这么久,追赃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可不管怎么样,哪怕只能追回一部分先度过了这个难关,也比坐看大武朝因粮食问题而动荡来得好。
于是,在几处粮仓所在地,随即又掀起了一波追赃热潮。
追赃两个字说来容易,但实际操作起来却是很难。
能在明知道粮食是从粮仓里盗卖出来的情况下,仍敢接手那些粮食的,不是自身就是有实力有底气的大商贾,便是背后有权贵做依靠,想从这些人手里将他们用真金白银换回来的东西抠出来,这本就是件不容易的事,更何况,过了这么长时间,那些他们接手的官粮也早就经过各种途径转手了。
被派到地方追赃的人顶着赵天南给的压力,自然不敢放松分毫,可当地那些富户商贾,别说粮食早就已经转手了,就算是留在他们手里,又怎么可能平白交出去?
一方追着讨要,一方死活不肯给,这矛盾显然不可调和。
就在地方富户与追赃的官员互相别苗头的时候,京城里,赵天南也下了圣旨处置那些盗卖官粮案的涉案官员。
这件事牵扯如此之广,又几乎被天下百姓都看在眼里,自然不可能轻拿轻放,为了显示自己惩治此等朝廷蛀虫的决心,在赵天南的旨意之下,涉案不深的人罢官的罢官,流放的流放,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