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各色雕刻,有一定建筑特色,显然当初是个大户人家。
建筑物正面,有一个宽阔气派的院落,按时下最时髦的说法,可以同时停下十几辆大巴车,整座房子是个青砖黛瓦的四开间结构的二层阁楼,除了院落,还有天井、楼榭、雕花走廊等辅助配套设施。从正门进去,是一处带有天井的大堂,足有百十平米见方,十分气派。地面平滑蚴黑,其上,镶嵌着带有双条直线的方块格子,是用糯米浆夹杂石灰等材料砌筑打磨而成。墙基一律是由长约一丈的麻石条砌成,麻石条中间筑有形同梅花状孔的通风设计。靠后方,是全木的到顶的照壁,照壁上镶有贴金对子,但早已斑驳隐隐绰绰不见真容,显然有些年头。楼上全部是木制结构,可以沿着照壁后面的木制楼梯拾级而上,发出咚咚声响。靠近天井一端是半人高扶手的观景台,可以俯瞰整个大堂,当然,同时也可以透过天井仰望广阔浩瀚的天空。
毫无疑问,整个大堂是该建筑的主要部分,是主人迎来送往装点门面的主要场所,并且,显然当年富丽堂皇,香气四绕,但在现在,大堂早已失去其应有的功能,成为一处几乎闲置不用的过道,周边堆集了诸如锄头、簸箕、木料、盆桶等乱七八糟家具和杂物。
这座古老破旧的建筑,除了江成焕一家,同时,还有另外两户人家,居住在大堂的左侧,和照壁后面,江成焕家侧是趸售在大堂的右侧。在大堂两侧、照壁后,都是房间,其中包括侧房、耳房和偏房,现在,这些房间正发挥着作用,被三户人家瓜分使用着。
大堂实际上成为了三户人家共用通道和杂物堆集场所。
前面大院早已蜕化成三户人家共用的菜园地了。
叙述到现在,大家应该清楚这座房子的情形了,正是缘于这种情形,谁会愿意花这个冤枉钱修缮呢,何况,这只是一处拥有居住权没有所有权的房子。当然,穷困潦倒没有富余的钱财用于修缮,也是一个不可忽缺的重要因素。在那个以温饱为最高生活目标的年代,谁家都没有富余的钱财。(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