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居 > 玄幻魔法 > 游走草原 > 第14章 拨去迷雾看匈奴(二)

第14章 拨去迷雾看匈奴(二)(1 / 3)

此时的刘邦刚刚将强盛的项羽逼得自刎于乌江,又初登帝位,正踌躇满志骄傲到了极点,哪将几个匈奴兵放在眼里!当年秦将蒙恬只却了匈奴七百里,这次我刘邦非将匈奴之地踏平了不可!于是驱动三十二万大军浩浩荡荡向北而来。临近长城了,他只带了部分精锐骑兵孤军深入,原想将匈奴兵歼灭在长城脚下,可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会中了冒顿的诱敌深入之计。

刘邦被困在白登山上,鹅毛雪片飘过之后便刮起了刺骨的白毛风,将士们饥寒交迫,史书上说“卒之堕指者十之二三”,实际情况恐怕比这还要糟得多。士兵的手指都冻掉了,还怎么持兵刃奋勇杀敌?

而冒顿也并不急于发起进攻快速结束战斗,好象有意要考验一下中原皇帝的耐力,采取了围而不打的战术,将刘邦整整围了七天七夜。我们实在想象不出刘邦是怎样度过这漫长而又寒冷的七天七夜的。

四下里是四十万匈奴兵重重叠叠漫无边际的毡帐,匈奴兵手中的兵刃闪着白亮亮的寒光。炊烟弥漫在兵营的上空,羊肉的香味飘进刘邦的大营,令饥肠辘辘的兵士口水涟涟。

那么,刘邦究竟是怎样突出重围的呢?

据《史记?陈丞相世家》载:“高帝用陈平奇计,使单于阏氏,围得以开。高帝既出,其计秘,世莫得闻。”《史记?匈奴列传》也记载:“高帝乃使使间厚遗阏氏,阏氏乃谓冒顿曰:‘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且汉王亦有神,单于察之。’冒顿……亦取阏氏之言,乃解围之一角。于是高帝令士皆持满傅矢外向,从解角直出,竟与大军合,而冒顿遂引兵而去。”

以上两则记载都说,刘邦用了陈平的计谋,派使者游说阏氏,冒顿被老婆的枕边风说动了,于是将包围圈开了一个小口,放走了刘邦。在细节上也有两种说法,一说陈平重贿阏氏,阏氏见财眼开,劝冒顿撤了围;另一说是陈平除了给阏氏财物外还献了个美人图,阏氏一看图上的女子比自己漂亮,恐怕日后失宠,便劝说冒顿撤围。

读这段历史,总觉得司马迁在这里对我们有意隐瞒了什么,不可信。冒顿是个视女人为粪土的人,他能将自己心爱的女人送给东胡,也能将鸣镝射向自己心爱的女人,这次怎么会轻易就听从了女人的话呢?再说,刘邦用快军追赶冒顿,刚刚到达白登山便被匈奴大军围得铁桶般牢固,军中能有让阏氏动心的礼物吗?白登山的冬天北风呼啸奇寒无比,好多士兵都冻掉了手指,即使寻得到善画之人,恐怕也难画出娇艳的美人图吧,不大可信。司马迁在记录这段历史时,用“其计秘,世莫得闻”做了搪塞,但也提醒后人:陈平之计,世上的人谁都没有听说过。也就是说,陈平所用的计谋绝不是“派使者游说阏氏”那么简单。

后来的史学家们在分析刘邦突围、冒顿撤兵的原因时,都过分夸大了汉朝的兵力。当时,刘邦的总兵力是三十二万,以步兵居多,而冒顿是四十万骑兵,远胜于刘邦,况且匈奴兵不畏严寒。刘邦被围在白登山上的部队自然减员非常严重(卒之堕指者十之二三),再加上饥寒交迫,如果此时冒顿发起攻击,后果可想而知。汉兵强盛之说有待于商榷。

在五代以前,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的战争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无论哪方取胜,都会以长城为界而撤兵。这是两种文化的对撞,农耕民族不想长期占有游牧民族的土地,因为那里地广人稀不便于管理,派兵进驻路途遥遥难以接济,费用大且难守易失;游牧民族更没有长期占有农耕民族土地的打算,他们对中原发动的战争大多以抢略财物和获取人口(奴隶)为目的,史书上多以“扰边”来记录。冒顿经过一个时期的战争,已经“虏获甚丰”,达到了战争的目的。如果继续打下去,即使将刘邦大军彻底打垮,他也得不到自己需要的财

最新小说: 重生:嫁给一根竹子 复山河 重生80年代做产业 银行那些事 开局投资百万天骄,我靠返利成大帝! 异能特工携空间胎穿,被全家读心 山河志异 女配心狠手辣,可她美呀 数码宝贝入侵美漫 我真没想当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