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麦小余没去剧组,而是留在公司,面试星探部的星探们找来的老外,为《这个男人来自地球》选角。
选角工作进展还不错,八个主要角色,其中三个他已经有合适人选了。
还别说,燕京各高校的外教,挺适合《这个男人来自地球》这部电影的。整部电影的情节,就是围绕着一堆教授、老师的交谈对话推进的。
结束了一下午的面试,再次见识完老外们超强的表演欲,麦小余下班回家。
回到家后没多久,接到了柳妍打来的电话。
两人在电话里聊了几句,挂断电话后,他继续坐在沙发上闭目沉思,食指画圈。
他在筹划《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的炒作方式。这部软科幻电影很重要,不仅要用来圈那几只牙尖齿利的羊羔,他还想用试着圈迪士尼呢。
原计划今年暑假才需要考虑的问题,现在骤然提前,还真让他有点措手不及呢。
还好专业骗子练就出来“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良好心态,令他很快调整过来,重新调整布局。
借用《爱情呼叫转移》剧组少量工作人员,鸟悄的开机,一月份杀青;再找叶楚的影视特效制作公司尽快完成后期制作;等到五月份带着样片飞去戛纳参加电影节……搞风搞雨搞事情。
麻痹,为了避免张小泉被“封杀”,还得以黑户方式潜入,就像《致命ID》那样,通过酒吧放映,然后加以炒作。
炒作重点倒还好说,麦小余已经想好了,但是炒作方式……总不能再通过筷子兄弟的表演吧?
《江南style》加骑马舞和《BillieJean》加太空步的风头已经过去了,再用这招只怕行不通,得换个新套路。
换什么套路,是麦小余现在重点考虑的问题。
陈旧的套路没效果,新颖的套路不好想,这几天麦小余死了不少脑细胞,也没设计出满意的新套路。
算了,先联系姆比瓦敲定酒吧好了,套路的事慢慢来。
看看表,现在是晚上八点多,算算戛纳时间,应该是下午两点多,麦小余拿起手机,拨通了姆比瓦的电话。
“嗨,亲爱的麦,你终于联系我了,是要来戛纳吗?什么时候?一定要让我好好招待你……”
时隔两三年,双方没再联系过,但姆比瓦仍然记得他,而且是记忆深刻。
在电话里,姆比瓦热情的表示,麦小余来到戛纳后,一定要给自己一个机会,好好招待他作为报答。
为什么报答?
因为姆比瓦的酒吧,如今已经成为戛纳一道独特的风景。
自从《致命ID》从酒吧走出,以几百万华元的投资成本,在全球范围席卷数千万美元票房,录像带市场也收获颇丰,姆比瓦的酒吧就变得炽手可热了。
次年的戛纳电影节,许多中小影片制作商主动找到他,希望在他的酒吧放映自己的电影。
其中有抱着侥幸心理的黑户,也有报名戛纳电影节的参展作品。
每年报名戛纳电影节的参展作品太多,当地影院银屏数量有限,不少电影根本没机会进入影院播映。
《致命ID》开创先河,向所有参展影片展示出一条不同于影院播映的新平台。并且以漂亮的票房成绩,为那些无缘在影院播映的中小成本电影竖立榜样,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展示平台。
可以在戛纳电影节上展示影片,有机会让出入其中的发行商看到,在酒吧放映的费用较低等优势,使得姆比瓦的酒吧变得炙手可热,因为《致命ID》就是从这里走出来的。
那年戛纳电影节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