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认识他的人不多,我找他安排。”
赵熹道:“我把一百五十万两银子给你,你瞧着办,一定要以沈宛舅舅的身份去添嫁妆,这样沈家人就得不到一两银子。”
沈宛因与赵国八王爷订亲,她算是半个大周人、半个赵国人,再参加几国诗词大会,便有些争议,索性主动退出最后的绝赛,由第六名的郑九娘顶上,代表大周与其他几国的才女进行比赛。
但,沈宛是今岁女子诗词会头名状元的事还是不能被抹掉。
*
又几日,赵国八王爷请大周钦天监选定两个日子,一个四月末,一个五月初二,遣了行馆馆丞、媒婆来沈家订完婚吉日。
潘氏想拿捏一番,馆丞笑道:“这两个日子,是皇后娘娘帮忙选的,下官听说,我们八王爷与二皇子交好。”
拉一个他国亲王做后盾,增加夺嫡势力,何乐而不为,二皇子便是这样想的,九皇子不是与赵熹交好么,他就与赵国八王爷交好。
馆丞见潘氏久久不说话,“五月初二好,这是个百年难遇的黄道吉日。我国八王爷要在五月下浣回赵国。月初成亲,还能大办。自从大周皇帝陛下赐婚,我家八王爷便令人开始预备聘礼,一百二十抬。听闻沈大姑娘聪慧过人,早前下注就赚钱五万两银子,这么大一笔钱,怎么也能置出一百二十抬陪奁。”
正五品的嫡女出嫁,有一万两银子的陪奁就算很体面了。二品大员嫡长女,备上二三万两也是很了不得的。
早前,潘氏声声言说不在乎那点子钱,到了关键时候,听说要拿二三万两出来置办嫁妆,,心下不由得一阵肉疼,疼得钻心刺骨,就是要她的命一般。
馆丞继续道:“四月二十九辰时,我家王爷会过门下聘;五月初一黄昏派人来催妆。就这么说定了,若无旁事,下官告退,请太太记住吉日吉时。”
潘氏想拿乔,人家不给机会,自顾自地说了,就算他赵国是附属小国又如何,那也是一国,岂能由一个臣子之家为难,馆丞来时就得了赵熹的叮嘱,说是商议,其实就是告知一声,算是看重沈家。
很快,沈府下人皆知,沈大姑娘五月初二出阁。
定下了吉日,沈宛不再出门,连漱芳阁的院门也不出,潘氏免了她的晨昏定省,她待在漱芳阁一心一意绣嫁妆:床罩、被褥、枕帕等,照着大周的习俗,她还要给自己的夫君做一双鞋,赵国的太后还在,亦要给婆母做,时间原就急促。
隔日,八王爷请了京城最好的绣庄上门,拿了好几色的布料,请沈宛定夺做床罩等物的颜色、式样,就连沈宛的嫁衣也由这家绣庄操办。
潘氏等着沈宛将地契房契交出来,可沈宛却突然不提要带五姑娘去赵国的事。
那边,老太太唤了沈俊臣去佛堂说话,经过沐风打听,母子俩还真没同意沈宛将沈容带离沈府的事。
老太太不同意,“拿住五丫头,大丫头去了赵国,每年总有孝敬送回来。她嫁的可是赵国亲王,还是嫡妃,每年的孝敬、年节礼定有不少……”这只是一个原因。
但老太太闭上眼睛,就幻想着沈宛送回来的孝敬,只是想想就觉得开心。
真正的原因,老太太是不会告诉沈俊臣,她也瞧出来,沈俊臣早前看重的是沈宛,因婚事已成定局,沈俊臣伤感好些日子,最后瞧二皇子释然,人家与八王爷还成了朋友,他也释然了,只是也将沈宛给撇下,权当没这么一个女儿。
沈俊臣原与潘氏的意思一样,逼沈宛交出田庄店铺,他不能白忙活,养了十几年的女儿远嫁了,他作为父亲总要捞些许好处。
沈容、沈家薇姐妹俩,又去桂花诗社参加诗祠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