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吧都喜欢揩公家的油。
电话被接过去以后,对面刚传来一声“喂”,沈一一连忙就在电话的这头热情地打招呼了:“陈老师您好!我是沈一一。”
陈老师还是很有知识分子的那种矜持的,只是淡淡地回答了一声:“哦,你好。”
沈一一听到话筒里的语气并不热情,但她也仍然用先前的那种热情的语气说:“陈老师,是这样,罗姐都和您说了吧。我们有一个项目,有可能用到尼龙-66这种材料……”
不管罗玉凤之前是否已经和人家交底了,作为一种礼貌,再次详细地把自己这边的情况介绍一下也是应该的。况且,这种行为还有一种心理上的暗示效果,能够让对方降低对于陌生的声音的戒备心理。后世的电话推销和诈骗电话都有效地利用了这种包含了心理学原理的打电话的策略。
陈老师显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种电话策略的影响。在沈一一介绍了自己项目的具体情况后,对于有可能把自己研究的这种新面料用于自己想都没想过的领域,让他也是有些欣喜。纺织研究所的纺织面料主要应用的对象是服装。可是这种化纤面料如果用于服装,首先的问题就是穿着可能不是很舒适,根本无法用于高档的服装。陈老师正在发愁,这样一种花了钱申请了课题研究出来的面料,根本找不到应用对象,所以也在总结报告里没办法写应用前景和社会经济效益的时候,听到沈一一说她这里可以用,那真是不下于雪中送炭的感觉啊。特别是听说沈一一可能用在一种会飞的伞上,再联想到沈一一的所在城市是沈阳,陈老师的自动联想就把这种面料的使用范围给联系到了国防上头了。
这个脑补让陈老师是欣喜万分啊。要是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用在国防上,那自己的研究总结报告的社会效益还有经济效益不是就出来了吗?说不定自己申报的奖项还能往上再升一级呢。想通了这一点,陈老师明显比刚才一开始要热情了很多。沈一一甚至能从电话里听出陈老师的呼吸都有点急促了。
“那个,沈一一同志啊,这样吧,我的这些试织的尼龙-66的面料,如果你要用,我这边无偿给你们使用。但是如果你们用了觉得好的话,你们要给我出一个应用证明,我们报奖需要用的。”
“没问题。”沈一一真没把这个当成什么难事。不就是出个证明盖个章吗?最简单的就是让罗玉凤给办一个证明。她这样一个私人承包的工厂,什么单位章和财务章都在罗玉凤手里,盖个章还不简单。甚至沈一一还在想,如果最后这个动力伞制作成功的话,她是说能够让自己老爸用下来肯定她的贡献的话,看能不能让老爸的部队给出个证明,那证明力就更强了。
“陈老师,其实我们这边关注的是你的面料够不够。要知道我们的用量可是不少啊。”要知道一个伞的用料面积可能是100平方米之多啊。
陈老师却没当成一回事:“没问题,你放心啊。沈一一同志,只要你能够给我们提供应用实例,你要多少面料我就给你多少面料。你知道我们的炼化炉对这种化工材料有一个初始炼化量的。我们的炉子起板就是5吨。你想想看5吨的材料,我这儿要能织多少平方米的面料?所以你真的需要,我这儿就多给你织一些布就行了。”
这话一说,沈一一就一点后顾之忧都没有了。显然这个时候的上海纺织研究所,还是没有科研市场化啊。这位陈老师一点没有经济意识,完全是为了完成研究报告申报一个什么奖之类的,所以对于自己提出的用料要求才会不要求任何经济补偿,只要求一个应用证明。沈一一边感叹边鄙视自己,明明心里高兴得要死,还在担心这个陈老师的成果收益问题。其实以沈一一自己在后世的经验来说,完全市场化的科研在中国也不是理想的做法。中国作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