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几年,有着稻田养鱼的甜头和族老和里正们一遍遍的洗脑,几个杜氏村落皆是热情满满的研究怎么防虫,怎么抗旱,怎么抗寒,怎么高产,怎么稳产。
可是,在之后的几年不断有人家因为试验造成家里粮食大幅度减产后,不少人退缩了。等着嘉元帝亲临山水县,杜氏一族在宴会上立功可以免除三年的税收后,更多的人退缩了。
十年加三年,十三年的时间不用交税。
这种好日子很多人已经满足了,甚至有那心思龌龊的想着等着别人研究吧,反正研究出来他们也跟着沾光。
总之,因着各种各样的原因,如今杜家关于农业增产方面的研究,除了几个真心研究的老把式和族里公共的田产,其他人家绝大多数都是遵循稻田养鱼的模式,不肯再迈出一步。
针对这种情况杜小喜无能为力,毕竟一个大家族要走怎样的路子不是杜小喜能决定的,如果里正和族老们有决心更不需要杜小喜一个小孩子操心。更何况如果不是这个年代家族观念太强杜小喜才不会管别人家过的好不好。
既然农耕世家的路子走不通,杜小喜决定为家里和大伯家尝试另一种发展模式。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着南北大运河和山中水道他们的目标不应该是世世代代做码头干苦力的劳工,而应该有新的追求。
杜小喜想把山水县发展成‘小义乌’。
借着交通之便把山水县变成全国的商品集散地!
当然这种有钱途的事情早已被杜小喜的未来公公柳二爷先一步分走了好大一块蛋糕,码头那边的商铺和各种行业几乎已经饱和。所以杜小喜决定把杜家村变成‘小义乌’。
小商品集散地,利用本地极其廉价的劳动力制造各种廉价的小商品销往全国,只要几十年一两百年后这个名头打出去,山水县本地的百姓过的就不会差。
当然,这一起都是杜小喜理想的最高境界。
现实却是,当年杜小喜颠颠的让家里做竹蜻蜓出去卖,村子里除了大伯家响应的几乎一个没有,如果不是碍于杜小喜是喜乐大师的徒弟,杜小喜敢肯定村里人肯定不少人要戳着她的脑袋骂她傻姑娘了。
竹蜻蜓的最终结果是辛辛苦苦大半个月没卖到什么钱。
这万恶的山寨社会!
瞅一眼就会自己做一个的古代人要不要这么万能!
(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qidian.com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