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
郎景川告诉:古人普遍认为,身体发肤是父母生育给的,因此不能随意损害,于是不能轻易剪发剃头。男女都一样,必须留发,头发长了挽起来,就盘成髻。发髻盘结在头顶后,防止其松散,就插上簪子起到绾针作用。
杜甫有诗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意为诗人花白的头发,经不起梳理,出现断发和脱发现象,更经不住簪子的插入加固。簪的别称又叫搔头。韩愈作《短灯檠歌》:“裁衣寄远泪眼暗,搔头频挑移近床。”
西门幻金截住“搔头”做文章,发表言论。
搔头弄脑,搔头弄姿,是动词;金雀钗玉搔头,是名词,替代词,指的是金钗和玉簪,属于头饰品。元朝张雨作《东风第一枝?玉簪》词:“清泪如铅,绿房迎晓,宝阶低拥云叶。蜻蜓飞上搔头,依前艳香未歇------”搔头,指的是玉簪。“蜻蜓飞上搔头”,源自唐朝刘禹锡的诗句,刘郎原作《和乐天春词》道:“新妆面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这只唐朝蜻蜓不是宋朝杨万里《小池》的那只小飞龙,“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那是宋朝蜻蜓与荷叶轻吻,展现一幅相依相偎的交融情景。“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是唐朝蜻蜓误以为是植物花卉,飞上立足,却原来是玉簪头饰品。前者是“天真景色”,后者是“雕饰景致”,以假乱真。
郎景川对东方梦春小声说:“她说的都是‘玉簪’热点话,还没走进焦点圈。”
东方梦春受此启发,向西门幻金借用发言权,“看我的乱弹”:
薛能的《柳枝词》:“暖梳簪朵事登楼,因挂垂杨立地愁。牵断绿丝攀不得,半空悬着玉搔头。”
常理的《古别离》:“粟钿金夹膝,花错玉搔头。”
像这些唐诗“玉搔头”,抵不上白居易《长恨歌》佳句:“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然而白居易又是从汉武帝李夫人故事中获得遣词启发。
汉武帝时期有一位大音乐家叫李延年,他出身倡家,父母兄弟妹均通音乐,都是以乐舞为职业的艺人。李延年代表作有《佳人曲》。一****为汉武帝献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李延年的妹妹秉持倾城倾国貌,由此入宫,被称作李夫人。
李夫人因出身倡家,地位卑微,但是她凭借着自己的才情容貌和清醒智慧的心灵,翻身得福泽。她生前导演“玉搔头”,此典故就是因她而闻名于世。
李夫人入宫获得汉武帝的宠爱。李夫人十分注重扮靓自己的妆容,总是以玉簪为头饰,去衬托出她淡雅绝然的气质。传说,有一天汉武帝走进她的宫中,忽然间觉得头皮特别的痒,就顺手从李夫人头上摘下其白玉簪来搔头,同时闻到清香,不断袭人。李夫人趁机温存低语:“皇上,玉搔头如何?”这句温柔提示,让皇帝对“玉搔头”的感觉,竟然化作是一种美妙享受。于是,玉搔头便成了玉簪的别称。李夫人悄悄地说,“玉簪是静态的,玉搔头是动态的。”汉武帝赞赏点头:“朕既离不开静态美,也需要动态美。”之后,将白玉簪退还给李夫人。李夫人接住白玉簪,有意在黑发之际缓慢抽插数次,方才定位。面对李夫人的玉搔头美姿,汉武帝赞赏不已:真是倾城倾国貌,越看越受看。
此事迅速传开,后宫女子们为了能获得皇帝的垂青,纷纷效仿,头戴玉簪,当时带动长安京都城内白玉簪涨价,几乎抢购一空。
周鲁生开心笑道:让郎插话“焦点”指南,听“西头东尾”这么一说,倒是将自己解脱出来了。趣说“玉簪”,到此可亮出停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