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居 > 历史军事 > 夺鼎1617 > 第三百九十八章 父与子的对话

第三百九十八章 父与子的对话(2 / 4)

如过江之鲫一般往海神庙行辕去纳款输诚,向南粤军表示忠心之意。

无形之中,东面的福州、西面的汕头,张小虎和楚天雷、李华梅、水师右翼统领的左天鹏,如同一柄巨大的老虎钳子将郑芝龙水师牢牢地钳制在了金厦海面。

“完了,郑总兵的水师船队,只怕是凶多吉少了。”

虽然政令难出衙署,但是,内外交通消息却是没有隔绝,听得这个消息,不由得张肯堂手中的狼毫掉在雪白的宣纸上,一团墨迹迅速在宣纸上洇开,留下好大一块黑。

“大人,水师的张统领听闻您身体不爽,派人送来了二千银元,说是给您的礼金。”

门口的管家向张肯堂用松江府家乡话又快又急的禀报了这一情况。

张肯堂为了保全朝廷大员的体面,又不敢明着得罪列数千门火炮于城外的张小虎,便对张小虎的来使称病不出。却不想张小虎就坡下驴,给他送来了慰问金。

你不是说有病吗?我给你送钱来!

“请老爷示下,这礼金该如何处置?”

收还是不收,这是个问题。

往常郑芝龙给的金银虽然不少,也不曾区区一个探病便丢下两千银元。如果就此推了出去,损失银钱不说,只怕自己还得罪了人!

“断无不收之礼!拿我的名帖,去马尾拜见张大统领,便说我身体还有些小恙,痊愈之后便会与他会晤,共商海防大计!”

在孔方兄和赵公元帅无比威力的武器光芒帮助下,张肯堂大人与张小虎统领相见言谈甚欢,双方就福建海防事宜亲切友好的交换了意见,就如何统一协调调度福建沿海军事力量,以及建立统一指挥机构之事,张肯堂大人为南粤军出谋划策,提供了不少很有价值的意见。

据说,在公事之余,二位大人叙谈起来,竟然是同宗之人。兴之所至,二人索性便联了宗。于是,前海盗头子、如今的南粤军水师统领张小虎,便堂而皇之的与进士出身的福建巡抚张大人,成为了同宗兄弟。当然,这些事情是要上报给李守汉和公事房备案的,否则,执法处、调查室那些耳朵长的比兔子还要厉害的家伙会上门来找麻烦的。

在张肯堂为首的福建官场众人出面斡旋之下,郑芝龙愿意与南粤军商讨和谈之事。

“父帅,我们当真要与郑家谈和吗?”

在泉州港外,李华宇对着帅案后正在兴致勃勃的看着他交上去的台湾开垦说帖的守汉,却有些忧心忡忡。

守汉对于儿子的担心充耳不闻,只是将全部注意力都贯注到了李华宇所上报的这份说帖上。

这份说帖可以说是李华宇这年余来对自己在台湾地区工作的总结梳理汇报。

经过多年的积累,在台北、新竹一带,已经有了十数万人的汉族移民聚落。随着大量汉族移民的步步深入,不可避免的将语言、劳动技术、商品逐渐的带给了深山密林之中的高山族人。

原本在农业生产之中只会使用小刀、短锄(还是木质的)以及以木代锄的高山族人,开始逐步的“耕种用牛车、犁耙,与汉人同。”在他们自己的山歌之中,更是唱出了“及时耕种、要求降雨”的歌词,各处村社之中,更有“勤稼穑、务蓄积,比户殷富”的变化,而崩山、后陇等处村社,更是“耕种犁耙等物诸器,与内地汉人同。”平埔等处村社也多效仿汉人的劳动方式和生产工具。在南路凤山附近的高山族人也已经懂得了及时耕种、插秧除草的重要性。而在与交通要道、水陆码头、府县城池附近的高山族人更是“习见城市、居处礼让”。

有需要就会有市场。在往来于台湾岛和潮州、南中等地的船只上,无不运载着大批的金属工具和布匹。

最新小说: 老朱家的瓜,好吃难消化! 天崩开局,从死囚营砍到并肩王 异域之星球领主 明渣的逆袭 神尊强宠,废物小姐竟是绝世女帝 大明:家妻上将军 寒门枭主 千秋之改 圣心双雄 袁术:我真不是大汉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