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事实上也在面临一场潜在的经济危机,掌握原材料的楚国必须大量出口这些原材料才能完成其价值,楚国处于一个行业的下游,而秦国处于一个行业的上游,秦国的工业需要大量的廉价矿产资源,这些资源目前來看主要集中在楚国的长江以南,这就形成了两个极端。
这些贵族们自然清楚目前的局势,不过他们不懂得战略,而是都有自己的小算盘,他们都在计算自己利益的实际得失。
很显然,这次接触仅仅是一个开始,也不可能一下子达成某种意义上的协议,不过,只要有这个开始就可以了,接下來,只要多接触自然而然,秦国就可以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就在秦楚两国第一次秘密接触的时候,一项提议提交到了尚文的办公桌上,办公助理将这份文件排列到首要的位置。
这是一份咸阳几家大学的教授们联合提交的报告,这份报告的内容就是设立专门的科学技术奖项用來鼓励秦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尚文又命助理调集一下秦国科学技术专利局的资料比对一下秦国。
说实话,尚文自己也觉得应该设立一个像诺贝尔奖一样的科学奖项用來鼓励那些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因为该奖项的设立将有助于推动秦国的科学技术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实就是秦国教育事业的成功,如果沒有教育事业作为基础,那么这个科学技术的上层成果就无法转换,这一点尚文认为的确是该提到了日程上來,而且是马上。
正好秦国科学技术专利局也提交了一份了相关类似的报告,这个报告主要是和两个报告综合起來就能看出秦国科学教育发展速度。
秦国的基础教育全部是免费式的,也就是说,秦国政府会掏出一部分钱让秦国的孩子上完高中,但大学,也就是科学技术进一步的研究,则需要的则是学生自己完成,显然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但秦国有各种企业,这些企业的技术人才八成來自这些大学院校,少部分來自社会,这说明人才培养开始集中到了大学院校,企业对科学技术的高度重视程度推动了技术快速发展的续期。
秦国正在经历一个科学知识超级爆发式的增长,几乎是在两年的时间,秦国走过了需要几个世纪才能完成的科学知识积累,尚文看到这份报告回头看看以前的时候,这才意识到秦国的科学技术已经发展这么快了。
虽然在理论上相对的滞后,成果方面却大的惊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差距分离,这种情况正在限制秦国成果的进一步放大。
科学是利用已知的科学理论技术向未知区域探索,这需要一个知识的积累,这也就是意味着秦国要在资金智力方面投入更多,而技术,则不需要需要这些,而是通过一定的技术经验可以得到,这个经验來自不断的重复,修改等方面,这两者的差别非常大。
现在秦国的科学成果很大來自于技术经验,比如电力方面,秦国的产业工人们发明创造了很多新鲜玩意,比如电动缝纫机,电锯,硝酸铵出现之后,秦国出现了干电池,干电池的出现让秦国有了便携式手电筒,等等这些都是人们依据经验所得。
但科学技术专利局的这份报告用数字显示了秦国科学技术成果正在降低,这个降低虽然暂时看不出來,但隐隐约约让秦国的专利局工作人员感到了担忧,这种只重视成果,忽视了科学理论的研究让秦国开始出现了某种科学技术上的隐患,尚文这就不得不重新审视一下这个局面。
时间,秦国最缺乏的就是这种时间积累,特别是越往后,秦国这种科学技术积累越重要,尚文是理工科出生,自然知道要想完成一项科学技术成果后面所需要了解的技术积累,这种积累是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