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它成了一道风景,一种精神,一道属于游人过客的风景,一种枝山人不畏艰难、憨厚朴实的精神。
桥面构建奇特,整个桥面,由无数根整齐划一、大小均匀的古松圆木铺成,然后,在它上面铺盖上3寸厚的松木板,使之,200多米的桥面,平整而漂亮。
青瓦木桥的南北两面,每面都按照十米立一根古松桥柱。在桥柱与桥柱之间,且离桥面约一尺左右处,用古松木板把整座桥面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同时,也是人们休息时的长凳。
桥柱上方是桥顶,它是按照老式木屋的结构建造而成的。当然,它和老式木屋的建造,还是有一点点儿区别的。那区别,就是根据需要,由长短不一,宽窄不同的古松木板或横躺,或竖立,既有漂亮美观的效果,又坚固桥顶的作用。桥顶上,盖着厚厚的青瓦。
每根桥柱上,都雕刻着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随着时间的风雨,有些依稀可见,有些只留下模糊的痕迹。但这些,绝不影响枝山人对它的崇拜和敬仰,也不影响游人过客对它的赞叹和膜拜。
清澈碧绿的澧水,从它身下流过。
此时,赶集累了的社员群众,有的坐在桥柱之间的古松木板上,有的干脆睡在上面。无论是认识的,或是不认识的,只要有缘聚在这青瓦木桥上,不一会儿,他们就成了熟人,或是朋友。相互摆着龙门阵,相互谈古论今,相互“你家长、我家短”地漫无边际地闲聊。当然,彼此聊得最多的,要数从年成丰歉,到天灾人祸;从油盐柴米,到生儿育女……
除此以外,还有自娱自乐的社员群众,有拉胡琴儿,或吹笛子的;有唱革命歌曲的,或唱山歌的。他们的表演各不相同,有的清唱,有的吹着口哨。这样的场面,怎么少得了像下“打三棋”、象棋和“五子棋”这些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有时,棋手们为一步棋,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甚至是相互破口大骂。当然,这些口角争斗,只是一瞬间,谁也不会把这样的争吵,当作相互之间的仇恨。
从青瓦木桥的东头向南望去,是有一座绵亘不断的山岭,人们叫它“飞虎岭”。
突然,“轻过火”问女儿覃娜娜说:“宝贝儿,蔫(你)来枝山公社快两年哒(了)吧?”
“是哈(是啊)。还过三个月,就足足两年哒(了)。”覃娜娜对父亲“轻过火”说。“有么得事儿么(有什么事吗)?老爸。”
“蔫看(你看),对面那道山岭叫么得(什么)名字?”“轻过火”指着南面那道起伏跌宕的山岭问道。
“乃个都晓等哈(谁都知道啊),叫‘飞虎岭’。”覃娜娜应答道。
“乃蔫晓等它为啥叫‘飞虎岭’么(那你知道它为何叫‘飞虎岭’吗)?”“轻过火”问覃娜娜说。
“歹个嘛(这个嘛),完还真的没有听人嘎港过(我还真的没有听人家说过)。每天下班后,七夜饭(吃晚饭)。七完夜饭后(吃完晚饭后),完就替(我就去)学校看他们打篮球,很少关注乃些事儿(很少关注那些事)。”覃娜娜对父亲“轻过火”说。
“歹样子可不行哈(这样子可不行啊)。”“轻过火”对覃娜娜说。“到任何一个地方,首先,必须弄清楚乃个(那个)地方的人文文化,地理地域情况,乡风民俗等等……”
“哦。老爸,完晓等哒(我明白了)。”覃娜娜笑着对父亲“轻过火”说。“乃蔫老人嘎而今跟完港哈(那您现在给我讲讲)‘飞虎岭’的故事。”
“嗯。老爸完而今就港跟蔫听(老爸现在就讲给你听)。”
接着,“轻过火”开始讲述起来:
关“飞虎岭”的来历,各说不一。
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