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个结果,杨渥自然是大为不满。
而虔州那边,卢光稠和谭全播在一番商议之后,觉得若是出动太多兵力帮助吴国攻楚,那就是彻底投入吴国一方,并与马殷乃至马殷身后的朱温决裂了,这自然是不能接受的。
但若是一兵不出的话,那又会给杨渥提供把柄,将来杨渥就有了足够的借口讨伐他。
所以二人最后决定只让卢光稠的长子率领三千军队协助吴军,同时以防备大彭王刘隐为借口,婉拒了吴国要他进一步增加兵力的要求。
对此结果,杨渥等人同样很不满。
不过饭要一口一口的吃,敌人也要一个一个的消灭,树敌过多可不是什么好事。
所以对于卢光稠这种“怠工”的行为,杨渥最终也只能认可了,不过在心中却是狠狠的记上一笔,准备将来再收拾。
到八月底时,之前因为大换防而对军队造成的影响基本已经消除了,各种整合也基本完成,剩下的就需要在战争中来进行磨合。
此时,出兵湖南的作战计划也有枢密院最终拟定,一共出动四个军共八万禁军的兵力,分兵两路进攻湖南。
其中一路以王茂章为大都督,会同朱思勍一起从鄂州出兵攻打岳州;另一路则以李承嗣为大都督,与刘信一起从袁州出兵,目标直指马殷的老巢潭州。
这个战役计划显得十分保守,甚至没有确定具体的主攻目标,或者说,潭州和岳州这两地都是主攻目标。
为此,在兵力分配上同样是进行平均分配,两个方向各有四万禁军。
当战役开始时,先由鄂州那边先行发兵进攻岳州,在鄂州那边出兵后半个月,江西这边才会出兵。
之所以这么安排,是为了先在岳州开战,而江西这边则尽量隐藏兵力,避开敌军斥候的侦查。
这样一来,敌军以为吴国的主攻方向在岳州方向,到时候就会将主力调往岳州;等到袁州这边对潭州发起进攻后,因为潭州的重要性远在岳州之上,这样一来,马殷就不得不将增援岳州的军队往回调,这就会给王茂章趁机进攻的机会。
即便敌军小心谨慎,没有给王茂章可趁之机,但马殷将军队来回调动,这本身就能使敌军疲惫,更利于之后的战斗。
总的来说,这次对湖南的大规模进攻,除了在调兵上有些谋划外,在其他方面杨渥并不打算用什么计谋,而是打算正面进攻,以绝对的实力来击败马殷,夺取他的地盘。
在他看来,吴国的实力自然是远在马殷之上的,之前之所以楚军能接连击败吴军,那不过是因为吴国的战略中心不在他那边。
吴国的主要进攻方向,最开始是钱镠,接着是江西,中间还有几次北伐之战,但对湖南却是始终没有动用主力军队,真正与马殷交战的军队人数甚至比敌军要少得多,这才是马殷能够接连取胜的原因。
而如今杨渥准备投入的却是八万禁军,而马殷一方的总兵力虽然远远不止八万之数,但他的兵力却需要受到多番掣肘,尤其是南方的刘隐和湖南各地遍布的蛮人,牵制了大量的楚军。
所以马殷真正能够用来抵抗吴国的军队应该最多也就七八万人。
另外,为了保障后勤的通畅以及后方的安全,杨渥又从各地调集了六万厢军,分别负责留守鄂州,防备高季昌的进攻,以及保证从袁州到潭州前线的后勤运输。
如果加上这些负责后勤的兵力的话,吴国此次派出的兵力那就更多了,远在之前各次攻打湖南动用的兵力之上。
九月初,朱思勍率领左武骧军离开金陵,一路旌旗蔽空,浩浩荡荡的向鄂州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