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内幕本来说的就不确定,而且也没见实物,抓到确切的证据,可是当刑部可有可无地去贡院查看还未来得及处理的棉被时发现,有些棉被里果真有被拆过线的痕迹。还有几床棉被里面真的有一些相关考题的内容未被拆过。
这下子,不仅事情闹大了,甚至将五阿哥也牵扯进来,格格们的善心被如此利用,皇上也十分生气,而且越是彻查,牵扯出来的人越多,到最后供状满天,甚至不知道到底哪个是真,哪个才是假。
最终,皇帝不得不下令,先查孔家嫡支被黜落一事。这件事情比较简单,因为试卷并未被损毁,所以在几个阅卷官的共同阅卷下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孔修贤的卷面的确还算整洁,但是字体却不像是苦读好多年的人写的,据孔修贤自己交代,在考试前几天莫名其妙的卷入一场纠纷,被人打伤手臂,手臂疼痛一直未愈,所以写字不似平时那般好看,在有些字的起承转折上不太使得上劲。
虽然那场纠纷已经说不清是有人有心还是无意了,不过这笔字在考官们看来也并不是非得黜落不可。再看文章,观点清晰,文字简练,一看就是苦读多年,也颇为言之有物,以内容来看,也算的上是甲等。整体看来,虽然得不到好的名次,孔修贤这篇文章的确是可以算是通过的。而夏连升的试卷被翻出来,几位大臣也肯定了他的观点和字迹,表明相比孔修贤的文章,可能这篇文章对先贤大文豪的一些了解并不算多,但是观点明确,也可以算作是一篇甲下或者乙上的文章,算是替夏连升洗脱了买官罪名。这点其实皇帝并不怀疑,如果夏连升想做官,用得着买吗?之前直接让他给安排一个不就行了。
得到了几位阅卷大臣的共同意见,皇上下令刑部对史自清多加讯问,务必要得到他黜落孔修贤的真相。什么是真相?如果说史自清实话实说他其实只是想黜落夏连升,皇帝是绝对不肯信的,但是有没有其他说法,所以史自清在刑部算是被虐了个死去活来。
刑部负责抄家的那位倒是也有些收获,史自清的书房里有一封匿名信,写的恰恰是污蔑夏连升多么不学无术,却又大言不惭地跟皇帝说自己想去工部做官的事情。这封信写的七分真三分假,皇帝看了这封信,也沉默不语,也许,最不可能的原因,就是他误将孔修贤当做夏连升黜落的真正原因。就是这样,才更加不好交代,更不要提后续还有火烧卷纸,棉被里有夹带这些事情,简直成了一团浆糊。
关于这件事情,朝堂上也吵吵成了一团,皇帝每天都心烦意乱,内阁也拿不定一个好主意,事涉皇子皇女,实在是得罪谁都不行啊。
就在这个当口,江南来的一封信,将这件事情迅速地压了下去,皇上明旨表示此次会试成绩不算,一个月后出题重考,以史自清为首的涉事官员按照涉及的罪名或砍头,或抄家流放,有的直接关在了大牢不见天日,这件轰轰烈烈闹了一个多月的事件就匆匆地落下了帷幕。
江南来的,与其说是一封信,不如说是一封请罪折子。这封折子是皇帝从小的伴读魏东亭写来的,说的是去年太子给四阿哥揽下的国库欠银一事。去年皇帝把这件事情交给了四阿哥,他就开始给每个欠款人发“催款单”:户部下发的明文,写的是谁在什么时候借了国库的钱,几次加起来有多少,限多少日子还清,接到催款单的人无不唉声叹气,家里真没钱的,叹息着该怎么办;家里有钱的,净想着怎么躲过去了。而魏东亭的这封信,让大家看到了春天,皇帝会不会给魏东亭免单?如果会,我们该以什么理由让皇帝妥协呢?
说起魏东亭的欠银,这事儿还真有不少人知道。当年皇上六下江南,三次是甄家接驾,另外三次就住在魏东亭安排的行宫里,行宫哪里来的?那就是借国库银子建的啊。为此甄家和魏东亭都向国库借过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