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居 > 历史军事 > 搅明 > 第十四章李母的心事

第十四章李母的心事(1 / 2)

“哼,她好似就从来不知道还有我这个爹,还有你们这帮兄弟姐妹吧?”李虞邹着满是皱纹的脸很是不满的道。

虽然话是这么说,但毕竟年纪大了对于亲情他也是变的比以往看中的更多。因为是自己最小的女儿所以也尤为宠爱,现年已经七十九的李老家主想起她时,心中莫名的就涌起一抹感伤。

时间会磨平一切,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事情终究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消散,唯有亲情不管是什么时候,只要一想起那个特定的一个乃至一群人,心中就会涌起一阵甜蜜而温暖的感觉。

当年就曾说过不认这个不肖女,话都已经是说出口了,李老爷子也是没有那个脸面去收回这近三十年前的话。但是心中又实在对这个闺女想念的紧,李虞眼也不抬的就接着道:“她性子里的倔强也是随我,三十年了,当真也是没有再回到李家来看过我一眼。你们终究是亲兄妹,你要叫那便是叫来吧。不过不要说是我寻她来,她认为自己没错,我又如何能认错!”

当真是活得越老也越像小孩,李桓也是不点破,恭敬的鞠了一礼便退了下去。

……

天色未明,大都百姓还都还是在熟睡之中,而那朝堂之上却是已经上起了早朝。

文武百官,勋卿国戚跸集,皇帝升阶,坐定,百官膜拜。

虎已老迈,但威严尤在,朱元璋坐在高高的御座上,苍老的脸上仍然透着自信和主宰一切的坚毅。

享完文武百官的顶礼膜拜,又是细细听过各官员报备各州县的大小诸事,眼看天色已经不早,在朱元璋有意无意的推纵之下,这围绕的话题也是慢慢向着北伐推移而去。

不用说,那些个武将空前一致的团结在一起支持朱元璋北伐的决定,而那些文臣也是没有以往时候拿劳民伤财与国库粮饷不足的事情来推阻,虽未明确表态,但也是没有言辞拒绝了。

本来,朱元璋也就是没有想过要让朝堂安静一片,只有让各派系官员依据事理争论乃至打闹起来,他才是能够体现于皇权的作用,在这期间不断调节各势力,务求把它们给弄得平衡。

要不然以着朱元璋刚硬的性格,他决定了的事情,忽闻堂下毅然的反对之声,早就是祭起了那把沾染无数鲜血的屠刀了。

见着朝堂中再没有了反对声音,朱元璋便是道:“秋深粮足,也正是出征的好时候。趁着塞外还是一片冬雪之中,散乱的蒙古部落聚集一块过冬并未分散。命各地以最快的速度集结军队,于正月之间,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曹国公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宋国公冯胜为右副将军,各率兵五万人,分三路出征。再以金陵为中枢,向着北伐军输送粮草,这件事我看就由太子朱标去完成吧……”

朱元璋已经下达了北征的命令与着出征人员,毫无疑问北伐的事情肯定是交给身经百战的诸位名将,而这后勤也是交给了一向亲近文官的朱标手中,这不就是等于把着后勤方面都给了文臣么?

自古以来,武将出兵塞外,文人掌管后勤,这也是皇帝的一种制衡方式。

朱元璋已经是把着后勤的权利送到了手边,武将一旦北伐成功,到封赏之时也自然是不会少了他们的好处。想想汉时的萧何,还有今朝的李善长,这不都是做后勤起家的么,以此看来朱元璋也不是那种只看眼前人丰功伟绩而不见身后劳苦功高的众人。

朱标第一位站出,高声道:“儿臣附议。”

文人武将瞪大眼睛相互看了一眼,便也都是跟着太子身后异口同声的说:“臣,附议。”

……

朝中早朝上着,也正是到了文武互相妥协,共同协商着粮草调度与四处征召士兵入境的事宜。朝堂上

最新小说: 农家穷叮当,科举当自强 诸天:数值怪从北宋末年开始 谍战魅力在生活诡道里 帝秦设计师 将北伐进行到底 慌!把前夫扔给白月光后,他疯了 早安大明 谍战:红色掌柜 女穿之大理皇朝 抗战:通电全国,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