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年仅十三李耳一一跪拜送行人,带上《老莱子》手书竹简,骑青牛,随常枞博士家仆驾马车奔西北方而来。一路昼夜兼程,三日后便入周都洛邑,来到常枞博士家中拜见博士,常枞博士见李耳聃耳垂肩,且有三孔,非同一般常人,甚是喜欢,便为其名赐字为“聃”,并收其入太学。
这太学时为周王朝官学,专门设有学子学馆、宿舍与餐馆,李耳第二日将青牛栓与餐馆外牛舍,便住进太学宿舍。同窗见李耳虽然只是十三岁少年,却白眉白发,老相可爱,便昵称其“老聃”。久而久之,师生皆呼李耳“老聃”。下学后,皆喜欢骑其青牛,还争相去郊外洛河便为其青牛割草喂食。
太学学馆坐落于皇城附近,有近三十名学子,由两位先生每日轮流教授课程。除常枞博士外,还有一位较年轻先生,名为苌弘,专门教授有三易: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余下课程全部由常枞老先生教授。
这常枞老先生教授学子的方法,与当年教授李耳的商蓉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不循规蹈矩,不墨守成规,寻求自由自在。他有时是坐着讲,有时是站着讲,有时是走着讲,不看学子们,也不看放在案桌上的书简,潇洒不羁,旁若无人地吟诵着诗经《考磐》中的诗句:
“考磐在涧,硕人之宽——。独寐寤言,永矢弗过——。
考磐在阿,硕人之岢——。独寐席歌,永矢弗过——。
考磐在陆,硕人之轴——。独寐寤宿,永矢弗告——。”
老先生有时双手于胸前,有时双手背于身后,一面吟诵着,一面在地上信步走动,有意无意地追赶着从窗子飞入学馆的蝴蝶。那姿态显示,仿佛自身便是诗中所言那位归隐者,正在自得其乐。
老聃等全体学子,皆盘腿各自小桌后的木墩上,随声诵读老先生吟诵的诗句,但是情态各各不一,左摇右晃,东斜西歪。
老先生所讲内容,十分广泛,从天上到地上,从远古到眼下,从《诗经》到《河图》再到《洛书》,从《三坟》到《五典》,海阔天空,扬帆行云,广野万里,任意驰骋。
老聃入太学后,在两位先生的教授下,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三年而大有长进。
这期间,还在闲暇时骑青牛游览洛邑及其周边,深被河洛文化所折服。他听说洛邑西边有洛水出水口,地貌奇特,而就在这河出口的地方,神龟浮出,背上的数字排列成奥妙图形,这就是“洛书”;他还听说孟津黄河边,有一龙马,身负一图,出于黄河波涛之间,这就是“河图”;他还听说,伏羲根据龙马身上的图案,画出了八卦。八卦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种自然现象,后人根据这些符号和图案,编出了《易经》。老聃惊异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都来自洛邑这块地方,这使他感到震撼。他经常研究“河图”、“洛书”、《易经》,阅读了大量文献史料。
随着学识不断长进,老聃也有了些名气。周灵王在位时,朝廷史官空缺,常枞博士又荐其入征藏室为守藏史官,享受朝廷俸禄。老聃从此离开太学,住进皇城。守藏史官这个职位,简直像是为老聃量身定做一般,因为他正想研究典籍呢。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处其中,如蛟龙游入大海,海阔凭鱼跃;如雄鹰展翅蓝天,天高任鸟飞。老聃如饥似渴,博览泛观,渐臻佳境,擅占卜之术,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旨。从此又是一番天地。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期间,常枞博士年事已高,病入膏肓。平日里非常敬重先生的食,老聃前去探望。见最后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