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相关的正面宣传文章,那就得交钱。
这种花钱发表的文章,被称之为“软文”,实际上就是付费文字广告。媒体甚至可以派出记者或广告文案人员来执笔,帮助银行提升品牌形象和知名度。不过,“软文”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没有作者署名,又多半出现在“广告”或者“专题”版面。读者一看就知道是银行花钱“买”的,就会对其真实性产生质疑。所以,银行更愿意正面宣传文章以通讯报道的形式出现,哪怕是“豆腐块”短消息也成。
如何在确保经济效益的情况下满足银行变“软文”为“新闻”的要求,媒体的做法是“交换”。稿件可以按新闻的形式给你发,但你得时不时在我这儿做做硬性广告。
于是,银行就会在新机构开业、新产品投产、新系统上线、存款突破某整数关口、机构成立某整数年份、获得某重大荣誉时,在媒体上大张旗鼓地宣传,推广多种形式的“硬广”。作为取得媒体平日宣传“关照”的筹码和基础。
有些发行量不大、收视率不高、受众面不广、关注度不高的媒体,为了增强银行与其合作的意愿,他们就会推出各种各样的评奖活动,吸引社会公众的眼球,同时从银行捞钱。
这种评奖既有针对银行机构的,也有针对银行董事长、行长这些高管个人的;既有为某种银行服务精心打造的,也有为某种银行产品量身定做的。名目繁多,五花八门。只要银行出钱参选,媒体就能让这家银行荣膺“最佳XX银行”“最具XX的银行”“最受XX欢迎的服务”“最具创新的XX品牌”“XX先进单位”“XX示范单位”“XX十佳单位”,荣获“优胜奖”“优秀奖”“荣誉奖”“成长奖”“突出贡献奖”“特别贡献奖”,董事长或行长就能够当选“XX风云人物”“XX领军人物”,荣登“XX知名品牌榜”……
银行看中的是“名”,媒体看中的是“钱”。双方一拍即合,共同构建互惠双赢的“名利场”。
王加林因为喜欢写稿、投稿,经常有稿件被报刊电台电视台等媒体采用,也难免会收到一些媒体发出的做广告、参加评奖活动的要约。甚至会收到一些编辑记者的来信,接到他们打来的电话,希望他在银行与媒体之间牵线搭桥,促成合作。在赵国栋担任支行行长期间,加林也曾尝试着向赵行长提出过相关建议,但没有一次被赵行长采纳。
赵国栋总是说没多大意思,不愿意花这个冤枉钱。
王加林因此总感觉欠着媒体一个人情。
前不久,加林收到《孝天日报》经济版编辑的来信,说是他们准备举办全市“经济新闻大奖赛”,正在征集大奖赛活动的冠名单位。冠名单位只需提供两万元赞助费,就能获得在《孝天日报》为期一年的冠名权。编辑希望加林主任帮忙做工作,促成A银行孝北县支行冠名。报社承诺,冠名单位可以优先发稿,大奖赛活动标志上,还可以署上支行行长的姓名。
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加林向严锋清转达了《孝天日报》的意思。没想到严锋清满口答应,还催促加林抓紧时间与报社对接,不要让冠名权旁落,防止被其他单位抢走。
王加林自然非常兴奋。他当即与报社编辑打电话,第二天就带着两万元现金,让司机小唐送他去了一趟《孝天日报》社。
拉到这笔赞助的编辑接过两万元现金,从里面抽出一千元退给王加林,说是报社给他的回扣。
王加林吃惊地瞪大了眼,头摇得像拨浪鼓,还不停地摆着手。
“这是你应该得的。百分之五是报社内部规定的回扣标准。”编辑公事公办地告诉他。
但加林说什么也不肯收,搞得那位编辑非常尴尬。
正胶着时,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