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读。
上高中时,加林虽然在班上年龄最小,但成绩一直不错。高考预考时,他的总分名列全校第二名。
当时的高考正式考试实行的是“一考双录”制度,先录大学和大专,再录中专和技校。按照双峰中学往年高考录取情况,加林是完全有希望冲击高等学府的,但在正式考试中他发挥欠佳,总分没有达到大专录取分数钱,仅过了中专线。
按说这个成绩也不错。
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双峰中学每年有三百多毕业生参加高考,考得最好的年份,能够进入高等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的考生只有二十多人,升学率从来就没有达到百分之十。况且,农村孩子最大的希望就是吃上“商品粮户口”,成为有工作的公家人。很多考生都是在首次高考失利后,通过复读才考上大学或者中专的,还有很多考生复读多次,连中专都考不取。王加林第一次参加高考就实现了“改变身份”的目标,是相当不容易的。这在农村里算得上是“天大的喜事”。但是,王加林这个家伙“心比天高”,一心只想着上大学,根本就不想读中专。他决定放弃填报中专录取志愿,重新到高三复读。
王厚义一听就急了,表示自己坚决不同意。
他骂王加林好高骛远,野心勃勃,简直不知道天高地厚。能够考上中专,不知是哪位祖先在保佑,还想上大学?今年考取中专不去读,要是复读一年后连中专也考不上怎么办?
“明年考不上那是我活该,我回来跟着你种田!”倔强的加林含着眼泪发誓。
他根本就不相信自己复读一年后会考得更差。
王厚义见来硬的不行,又去发动村里的明白人帮忙做工作。
本家二爹、皮匠三爹先后上门。他们一致认为,放弃读中专是不明智的,承担的风险太大。如果想上大学,读完中专再去参加高考也是一样的。
皮匠三爹打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复读如同步行去找马,找不着马,永远只能步行;读中专则如同骑着驴子找马,即使找不着马,也有驴子骑。他认为骑着驴子找马才是聪明的选择。
年青而又自负的加林同学却是吃了秤砣铁了心,一定要步行去找马,给他驴子,他也不骑。
得不到父亲王厚义的支持,他就给母亲白素珍写信,报告了自己的高考成绩和眼下的境况,表明了自己放弃中专,重新到高三复读的愿望和决心。
加林的选择得到了母亲的支持。已经定居河北迁西的白素珍马上给儿子回信,对加林的远大志向大加赞赏。她怂恿儿子到河北迁西复读。素珍告诉加林,他继父所在的部队在洒河桥开办有一所部队子弟学校,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他姐加花就是在这所学校里读高中,最后考上重点大学的。
加林和他姐加花其实是同一年参加高考的,两人的分数差不多。他姐过了河北省一类本科分数线,而加林在湖北连大专分数线都没能过。
姐姐的成功刺激着加林同学的神经,更加坚定了他复读重新参加高考的决心。他向父亲王厚义提出了去河北迁西复读的想法。
王厚义对加林的糊涂和荒唐倍感失望,对白素珍出的“馊主意”进行了无情的抨击。
他认为白素珍这个坏女人居心叵测,想利用帮助儿子复读的机会收买加林的心,实际上是在延续与他的“儿子争夺战”。
他直截了当地对加林说:“你今年考上中专,是老子的名誉。如果你去河北复读,明年即使考上大学,名誉也是你妈白素珍的。老子肯定不会同意你去河北!不要胡思乱想了,中专招生马上就要填报志愿,争取读个省中专,将来前途一样大得很。”
继续与父亲对抗,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