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驳斥了左宗棠要进兵新疆是贪功冒进的举动后,李鸿章又开始上折子批驳左宗棠支持的铁路公司。
他上书称,铁路一通,东连海疆,西接秦晋,一路过关不息烟火,不纳一分厘金,致使中原千里之地税制废弛,才有如今窘困之地。
李鸿章认为大明以救灾为由大修铁路,如今灾荒已解,应该拆除铁轨,恢复税关。
李鸿章的建议,倒是迎合了一群顽固派的想法,可惜没人敢下这个决定,拆大明的铁路,那不是要跟大明开战吗。
自有一派人跟李鸿章争执,这些人是不是李鸿章安排的不知道,但最后争执辩论的结果是,慈禧让李鸿章代表总理衙门,跟大明铁路公司商议,由铁路公司代为抽纳厘金。
这就是李鸿章办事的手段,怎么能办成怎么来,直着来能办事就直着来,直着来办不成事就绕着来。
经过争论,朝堂都认为,如果能让大明铁路公司答应帮忙抽纳厘金,倒也不失为收回了利权,犹如让洋人监管海关,大清不费一官一粮,却可得千万两之库入。
之后就只需要演一场双簧罢了,铁路公司提出,代收厘金可以,但要求将九江跟汉口连接,否则大大影响了厘金的抽纳。
李鸿章上奏,慈禧太后准允,不就是区区三四百里的铁路吗,中原之地几千里都修了,不在乎这一点。
最终的结果就是,左宗棠挨骂,李鸿章打击了政敌,办好了事情,取得了利益,铁路公司也得偿所愿。
唐廷枢马不停蹄,马上就开始建设,力争年内通车,尽快盈利。
同时一群湖南绅商,通过各种门路,见到了曾国藩,游说湖南修铁路的利害,希望曾国藩能上书朝廷,允许湖南人自办铁路,与其被大明与洋人相争,不如操之于湖湘子弟之手。
曾国藩完全没吸取左宗棠挨骂的教训,还真的就上了一封奏疏,为湖南绅商请命。
意外的是,这一次曾国藩完全没有挨骂,因为既然李鸿章前几年争取到了京汉、京沪和成昆三条铁路的筹备权,且京沪铁路已经在英国人的积极促动下,早就开工了,那么曾国藩提出在家乡修铁路,也是有了前例可循的,李鸿章当时说与其让洋人争夺了去,不如大清自己修,现在湖南人要自己修铁路,又有什么理由阻止呢。
当然不和谐的声音肯定有,老顽固们除了摇头叹息国将不国之外,毫无办法。
湖南人要修铁路,这当然是唐廷枢推动的,他不在乎湖南境内的铁路是谁修的,关键是这条铁路将连接进入大明的铁路网中,那么湖南丰富的物产就会源源不断的进入大明,而大明铁路公司将大大受益。
就在唐廷枢通过自己的影响力,不断的推动铁路公司的铁路成网的同时,大明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工业企业是其中最大的助推力量。
铁路修建带来的商机,让重工业率先获利,郝可久完成了兵工厂私有化后,现在再也没人能掣肘他了,接着铁路的商机,不断的扩张产能,将生铁生产量扩张到了百万吨级,已经跟施耐德并驾齐驱了,从此兵工厂不再只是一家机械制造为主的工业企业,还是一家冶铁巨头,目的则是保证继续在铁路建设领域保持份额。
也正是希望继续在铁路业中获利,这才给了唐廷枢机会。
唐廷枢亲自登门拜访,满口答应铁路公司将优先采购兵工厂的铁轨和设备,但铁路的修建,还得继续拜托兵工厂。
俩人一番长谈,一拍即合,铁路公司优先采购兵工厂的铁路设备,兵工厂则继续全力支持铁路公司的铁路建设,当然,他们是以承包铁路公司工程的方式,这又是一笔好生意。
郝可久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