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尤其是日本人在上海设立缫丝厂开始攫取超额利润。
目前大明在江浙一带创办的缫丝工业,已经占了江南生丝产量的一半,但是利润水平却比土丝高一倍以上,几乎是对半开的利润。
而且大大促进了江南生丝的出口,去年一年出口的生丝达到了四万包,价格达到四百五十两一包,利润就高达两百两,其中一半为大明商人占据,就赚取了四百万两的利润。
但广東生丝出口被挤压的只有六万包,每包正好一担,而且广東生丝在交易所挂牌价,始终都比江浙生丝低很多,江浙生丝去年价格是四百五十两,比广東生丝要高七八十两。
这一切在今年开始改变了。
之前丝价低迷,让整个缫丝产业变得困难,但最困难的还是手工缫丝,即便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广東地区的生丝产业依然有一半在使用手工缫丝,机器缫丝主要集中在南番顺三个桑蚕生产密集的地方,而在其他零星分布的养蚕区,手工生产则占了绝大部分。随着市场的持续低迷,尤其是前几年,丝价一直徘徊在四百两以下。导致手工生产陷于停顿,反倒是促进了机器生产的推广。
到今年,已经有七成的生丝生产采用机器生产了,报纸上这样描写机器缫丝,机制丝“身动而滑,质匀而白”,“惟汽机费用虽繁,然丝条柔而价值高,其法优良,其利尤巨”,市场上厂丝价格比土丝(手工丝)约高三分之一,早年继昌隆缫丝厂刚刚开业的时候,“期年而获重利”,简直就是暴利。
正是因为机器缫丝的推广,让大明生丝在经济危机中,也始终占据相当的市场份额,而且在西方已经打开了品牌。
从去年开始,生丝价格和出口数量开始快速增长起来,一开始是因为1876到1877年,意大利蚕丝歉收,引起了丝价高涨,辑里湖丝的价格甚至涨了一倍,高达七八百两银子,同时大明的生丝出口也猛涨了一成。
谁也没想到今年行情继续看好,前半年是湘军攻入了江南地区,导致江南生丝生产受到打击,生丝挤压而运不出去,让大明生丝出口规模继续扩大,价额也终于涨到了四百两,后半年则是因为国际经济恢复,加上救灾铁路运力持续扩大,开始将大明的生丝等原材料运往灾区,让灾民开始生产手工绸缎。
这些利好,让大明缫丝业终于开始强劲的恢复,才到十月份,就已经完成了去年全年的产量,接下来的秋冬季节,本就是大明生丝的旺季,有可能产销两旺,甚至今年有望出口达到八万担以上。
在利好刺激下,这些年积累了资本的资本家,尤其是在江南地区建厂的荣记等巨头,纷纷开始新建、扩建新工厂,经济危机在生丝行业,第一个熬过去了。
除了生丝行业,仿佛是越好的一样,在今年下半年,民间投资开始激增,重工业领域技术壁垒过高,因此民间资本主要集中于轻工业领域,不止缫丝业开发再次增长,在造纸业,榨糖业,都掀起了采用机器生产的热潮。
但最让朱敬伦重视的是,两个行业的突然变化,一个是肥皂工业。
这个工业的意义在于,他是化学工业,这此时的大明,算是绝对的知识密集型产业了,化学工业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力之一。
不过跟许多其他行业一样,第一个将肥皂工业引入大明的,还是西方人。
中国本土的肥皂生产,是从唐代的澡豆发展而来,到了宋代就已经出现了方块状的香皂产品了,但之后技术就变化很小,大明传统的肥皂,依然主要是使用宋朝时候就基本固定的配方,以皂荚磨成粉,跟猪胰研磨,加入一些砂糖,以及根据喜好添加不同的香料,最后用猪肉粘合在一起,压成方块,因为这种传统肥皂的生产,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