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也是明白这个道理的,所以爱丽丝知道,话题还要继续。
温伯格部长亲自开口了:“其实爱丽丝,早在这次会面之前,我很仔细地调查了你一下,知道吗?”
废话,当然会有调查了。
爱丽丝皮笑肉不笑道:“我的荣幸。”
温伯格点点头,继续说道:“从《侏罗纪公园》里,我们就能看出你对前沿科技的驾驭能力,克隆恐龙,然后组建动物园,再因为失控而导致一场惊悚科幻小说的主线剧情开演。创意这种东西,可是永远都不能被小瞧的,因为很多时候,人类的发展就是要靠天才们的灵光一闪。”
说着,他拿起桌面上的文件。
“言归正传,让我们看看你在那部《异形》里的设想吧。”
“是《异形二》。”
“嗯嗯,异形二。”
温伯格翻开文件道:“首先是你构思的那种,是叫做动力铠甲对吧?虽然看上去做工粗糙了些。这是从《星船伞兵》里获得的创意吗?”
《星船伞兵》,这是美国科幻小说大师罗伯特-海因莱因的代表作,早在1959年就获得了出版,并在1960年获得了世界科幻大奖“雨果奖”。在这部小说中,作家首次提出了一个后世流传在很多科幻作品,包括游戏在内的概念——动力装甲。
也许从根本来看,漫威的钢铁侠才是动力装甲的始祖,但不可否认的是,真正把这个概念提出的,却还是海因莱因的《星船伞兵》,并把这套装备制式化地安装到了每个士兵的身上。
当然,至于那部由它改编的电影《星河舰队》,考虑到成本不足的缘故,制片方就只能让士兵们穿着再普通不过的军服,却还拿着普通的突击步枪去和虫族玩冲锋了。
“《星船伞兵》却是有影响,但它走的是生化流,而我的是机械流。”
一张嘴便说出句总结性的台词,陆军的那位四星上将眉宇一挑,哈哈笑道:“说得好,哈哈,好一个生化流和机械流。我说伙计们,你们谁还记得海因莱因对动力装甲的描述?他是怎么说的来着?”
海军的那位上将笑道:“拜托,我们哪有哪个时间。不过我想,爱丽丝,你肯定能有点看法吧?”
“那套动力装甲被分成了三个类别。”
要说这几套话不是大家事先串通好的,爱丽丝打死都不信,既然他们引导着话题往动力装甲上靠,她也就明白这些大佬们在打什么主意了。
“一个是力量型,一个是速度型,一个是指挥型。其实说海因莱因是生化流也不恰当,它的装甲力量主要还是来自机械控制。比如,力气大是因为手部传感器主动释放矢量;跳得高,也是因为腿部的液压装置装载了足够的‘弹跳液’,指挥型也不过就是装载更先进的通讯系统,并且弹跳液格外多罢了。”
前一秒刚给对方的“产品”下出定义,下一秒就把自己的判断否决了,那位海军上将兴致勃勃地问道:“那你觉得,真正的生化流应该是什么样的?”
“纳米装甲。”
再度轻易地抛出个足够让很多人愣上半天的词汇,爱丽丝继续奉行着她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风格,直接说道:“纳米材料的尺寸,可以保证服装以最轻巧的重量实现防御力最大化。比如碳纤……其实,别看金属足够坚硬,那只是因为它是直接由原子组成的。但如果我们掌握了纳米技术,就可以轻松地用普通元素制造出足够坚硬的材料。”
差一点就把碳纤维和石墨烯说出来了,这让爱丽丝下意识擦了把汗。天知道,那份工艺可是要到很久以后才能实现的,而她现在可没有涉及重工业,实业领域可是要攒足了本钱才能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