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也使得该杂志一度成为文学青年心中的圣地。
在2001年的时候,网络文学还没有大张旗鼓地兴起,县城以及二三线城市仍旧被老旧的新华书店统治着,席殊书店和贝塔斯曼分庭抗礼,被困其中的文学青年们无法联络,无法阅读自己所喜爱的作品,又看腻了郭老曹那些旧三样。而此时的《芽萌》杂志,简直就是一场及时雨!
一场文坛的及时雨!培养出无数的新芽。
当然,之后的《芽萌》,由于种种因素,不可避免地走向没落,虽然新概念作文大赛始终在办,但已经不复当年之况,关注度也大为下降。再加上网络文学兴起,群众们的选择增多,网上购书越发方便,杂志和纸质媒体的没落也是不可避免的了。
这些,都是后话。
而在当年,能够能上这本杂志的人,绝对是了不得的。至少在同学之间,算得上是神一样的人物。
郑龙不知不觉就回忆起这些,感叹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不由得轻叹了一句。
不过,以他现在的眼光去看,当时那些文章真是不忍猝读——内容无非是非常弱智的情情爱爱,要么就是简单的音乐赏析,再加上一些没头没脑的意识流。在已经被网络文学洗脑无数,经历过文学商业化大潮的郑龙看来,这些不过是大潮来临前的一些小小的浪花。而且,即使从文笔上来看,这些青春文学作家的文笔也绝对说不上好,充其量只能说是故作无病呻吟,没有丝毫生活经验,矫揉造作是基本通病。
“郑龙同学,你也喜欢看这本杂志吗?”
郭碧婷刚刚给一个女生打完一针,转过头来就发现郑龙正津津有味地看着《芽萌》杂志,就问了一句。
“是啊,这本杂志写得很好!”
郭碧婷点了点头。实际上,她自己也是这本杂志的忠实读者。从年龄上来说,自己也刚刚大学毕业,仍旧处于青春的尾巴。其实,更重要的是,她自己也曾经给杂志投稿过——只不过,从来都没有过过稿。
“那,你会尝试给这个杂志投稿吗?”
坐在一旁的林晨听了郭碧婷的话,不由得笑出声来:
“老师,你别搞笑了,就他那三脚猫的作文水平,还想上《芽萌》?”
郑龙狠狠地白了林晨一眼。
你懂个鸟。
哼!
“林晨同学,你不要这么想,怀揣文学梦想是好的,只要敢于尝试,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成功的!”
说着,郭碧婷转过身来,弯下腰看着郑龙。而正躺在休息床上的郑龙,很不争气地留出了一滴鼻血。
不是因为听到老师的话热血沸腾,而是因为老师的沟…太诱人。
“郑同学,你没事吧?”
“没…没事才怪…哦不是不是的,我没事。”
郑龙赶紧把鼻血强行吸回鼻孔,把视线重新转移到书上去。按照他的记忆,2001年的时候,应该是郭明明出道的时候,是他获得第三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的时候。
郭明明,川四省人,新概念作文大赛第三届,第四届一等奖获得者,写作风格明媚而忧伤,表现出先进一代年轻人共同的彷徨。
这些是他早年的介绍。当然,后来的郭明明声名鹊起,又离开故土去sh淘金,虽然毁誉参半,但终究建立起自己的文学王国,甚至还担任了华夏最强大脑电视节目的嘉宾,在寸土寸金的sh市最核心区域购入豪宅,并拥有无数件一模一样的白色衬衣,只为了那习惯性的洁癖。
而关于他的私生活,虽然诸多猜测,但始终无法证实。他身边也没有一个女人;作为一个老板,他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