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年,正月。
许都城内。
“夫人!小少爷!曹丞相率军长驱直入,已经攻破冀州了!”
严家大管家严横一手拿着战报,一手不停着擦拭着头上的汗珠,一边急匆匆地向将军府内宅跑去。
一位身着礼服的妇人听闻严横的声音,“忽”的一声从座椅上站了起来,眼睛还朝向声音发出的方向望去,脸上则欣然露出了喜悦之色。
夫人的旁边,一个约莫十五六岁的男孩,不解地问拽住妇人一边摇一边问道:“母亲、母亲,是我们打胜仗了吗?”。
妇人回过头望着少年,用力地点了点头。
这妇人,便是故将军严纲之遗孀胡氏。那十五六岁的孩童便是严纲将军之子严颢。
严纲早年跟随公孙瓒将军,出生入死,立下屡屡战功,后为公孙瓒训练“白马义从”骑兵战队。
然而,战将在外厮杀,生死却系于一线。
初平二年,严纲率军在与袁绍军队激战于界桥时,中计被射杀,阵亡疆场。
严纲阵亡之时,严颢尚未出生,是为遗腹子。严纲前线阵亡噩耗传来,胡氏悲痛欲绝。她强忍悲痛生下幼子,取名为“颢”。并折箭为誓:“定与袁绍不共戴天”。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于是胡氏自幼便请府上副将传习儿子严颢文韬武略、刀术枪棒等,是为日后为报父仇做好准备。
府上几位副将平日里大多跟随严纲出生入死,又受严纲的恩惠,无不对那严颢视如己出,用心调教。
那严颢孩儿,倒也聪明伶俐,四五岁可读《四书》、《五经》、七八岁已然读通《孙子兵法》、《六韬》、《三略》等兵书战册,除了这些以外,严颢还喜欢读《云梦秦简》这样的杂书,对先秦乃至汉代的法律、刑狱、断案、仵作之内容无一不通无一不晓。
严纲在世之时,善使双刃麒麟刀。这麒麟刀是家中祖传之物,有两把,右手持为麒刀,左手持为麟刀。进攻时,麒麟刀上下齐攻,协调一致,防御时,攻上则下来救,攻下则上来救。犹如常山“率然”一般。
汉末时期长兵器如长枪、长刀较为盛行,而短兵器如刀、剑等装饰性和表演性质都大于其实际意义。而严纲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双刃麒麟刀武艺精湛刀法娴熟,因此能屡克诸将,全身而退。还留下《严氏双刀》一本刀谱,可惜刀谱尚有几章尚未写完就已西去。
严颢自幼熟读父亲的《严氏双刀》刀谱,在副将的悉心调教下,不断演进勤加练习,至十五六岁已是炉火纯青,便是五六个手持兵刃的府兵大汉与之相斗,也未能占尽便宜,反被严颢一一击倒。
说是严颢文武双全,毫不为过。这胡氏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心说这儿子如此优秀,丈夫之仇终究是能报的。
未曾想,除了文韬武略之外,小严颢洞察力十分惊人,善于思索及推理断案,在其幼年之时,还曾帮助官府破过一桩大案:
那是建安三年,老家的清河县城内发生了诡异的儿童失踪事件。
此事说来颇为蹊跷:
县城东的陈家庄。
住着一户人家,户主叫陈瑢,平日里主要种些菜,靠卖菜度日。家中有妻董氏,两人育有一五岁幼子,名唤陈彤。
夫妻俩平时种了菜、就卖菜,陈瑢出去卖菜,董氏就在家看孩子(那个年代又没有幼儿园,没什么托儿所,早教班学前班,孩子都是自己带。)
有时候,董氏还会接一些缝补衣物的活,赚些小钱贴补家用,日子也就凑合的算能过得下去吧。
这天,吃过晚饭,董氏陪陈彤玩,陈瑢则在一旁一边喝着点自家酿的酒,一边吃着自家的种得花生米。
“老婆孩子热炕头”陈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