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组建情报站。
小船返回海皇舰队。
舰队返回壕镜。
……
时隔一个月左右。
壕镜黄金码头已经焕然一新。
首先是水域部分。
各种规格的进港航道排列有序。
大型船舶宽度为一百米,小型船舶为五十米。
锚泊地被圈出来,港池也已经预留出来。
范围从以前的五百多米,扩展到如今的三千多米!
水域部分变化不大,只是范围更广,规格更加标准。
变化更大的是陆地部分。
港口有更大规格的登陆码头,码头规划为三部分,一是民用小型码头,二是货用大型码头,三是公司内部码头。
其中内部码头不对外开放使用。
民用码头附近有一排商铺,商铺一直绵延到壕镜内部,里面囊括了客栈、酒楼、饭馆、青楼、赌场、特产商品买卖等各类店铺。
主要接待的对象是往来游客。
当今时代旅游业不发达,但往来的商船老板,甚至很多船员,都具备‘游客’的属性。
这一点在倭国有很好的提现,倭国现有的几座大城都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未来,这里就是吃喝玩乐一条街,也是商船土豪老板们的消金窟。
想象一下。
远航贸易要在海上漂泊很长时间,上岸后,赚了钱,不得好好发泄一番?
港口免费使用,码头也能免费使用,但羊毛出在羊身上。
免费的小利,换取更多的大利润,稳赚不赔的买卖!
货用大型码头规划的也很好。
首先是空间。
原本黑石码头根本没机会接纳大型商船,一般都是渔民散户使用。
但是未来,这里势必会有很多大型商船队往来登陆,从这里往大明内部转运货物,再往海外输送大量特产。
以前的黑石码头占据海岸线不过两三百米,如今绵延两千多米,足以容纳近百艘大型货船同时靠岸。
这个吞吐量已经很变态了。
货船靠岸不会太久,装卸完货物,它们就会离开港口,停驻在海面上。
除了数量多,面积广的泊位外,码头还有专业的装卸组。
这些装卸组都是固定劳工,划分出合理的小组队伍,可以应对不同规格,不同数量,不同类型的装卸任务,同时还装备了由秦锋亲自设计的各种装卸工具,使装卸效率大大提升。
码头外侧有仓储转运站。
所有的货物都会卸到这里,然后分区分类储存,极大提高了货物转移效率。
转运站不远处就是运输车停车场。
这个时代以人力车和畜力车为主,传统模式是将码头卸下的货物直接运往目的地,现在多了一道工序,就是从转运站往外运输。
虽然多了一道工序,但效率反而大大提升。
其他各个功能区也都有相应的配置。
整个黄金码头,如今的规格已经与后世的港口码头没多大区别,唯一的区别就是配置的东西,没有高科技产物,都是传统的装备,但有不少都是经过秦锋的改造,极大提高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