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州南都建康城,贡院外。
天色未亮,考生们就出现在了此地等候,准备赴考。
有些人双眼通红,一看就知道是最后一次熬夜复习,有些人则胸有成竹仿佛已经胜券在握的样子,也有些人一脸焦虑看着就是把握不大的情况。
建康贡院作为整个江南地区规模最大的乡试考点,那是非常有名。
之所以如此完全是因为:第一,浙州地处江南,文风昌盛学子众多,每每有考试,地方小了没法考,所以场地要大。第二,建康作为南都,一切规制都是搬照洛京的而来,也就是说这座贡院不仅仅是承接着乡试的考生,还有着可以做作为会试考场的储备资质。
乡试是古代社会人才向上流通的重要考试,往下是由各州主持的县试,为初步的人才筛选机构,学子们只有从县试中得到秀才功名才能参加乡试。
理论上来说只要乡试中举,那么在大周朝你就有了做官的资格,虽然只是些不入流的小官,可是毕竟也是跻身官僚阶级了,有着比普通老百姓更为广阔的前景。
贡院虽然是无数学子渴望的圣地,但是里面的考场着实不怎么样。
贡院内部是密密麻麻的“号房”,也被称之为考棚,号房内的布置可谓十分狭窄,紧仄的空间里只有上下两块木板,上面的这块木板呢,就被当作考生写答卷的桌子,至于下面这块木板则就被当成考生的当椅子……
由于考试从开始到结束需要三天时间,那么到了晚上考生睡觉时这两块板子就又发挥了作用,可以将两块板拼凑到一起作为睡床使用。
不过考场内还是有人性化的一面,考棚里为每位考生都准备了一盆炭火、一支蜡烛。
炭火既可以用来取暖,也可以用来做饭。蜡烛嘛,则可以帮助考生答卷时使用。
要知道,考生考试期间是完全与外界隔绝的,吃饭问题就成了大问题,总不能你定好了外卖让人家送进来吧?那么就得自己解决,这盆炭火可就起了大作用了,可以做饭热饭还可以取暖。
总之只要你不作弊,监考官对于你在考棚里的行为是不会太关注的。
不过想想要在这样紧仄的地方坚持发挥三场九天后再考中举人,那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眼下已经到了开考的最后一段时间,贡院外学子们熙熙攘攘,人群中包括精神饱满的赵运才和略有萎靡的马明远马秀才。
此时,众学子在有司官员的指导下已经排成了三列纵队,准备随时验传搜身进入考场。
“轰……”
随着贡院远明楼上的一声号炮响起,贡院门口三门同时打开,差官们也开始了验查入场。
有南都礼部官员从贡院检查完考场出来,朝着一旁维持秩序的差役微微点头。
官差见状在胸肺鼓荡运气,出口高声喊道:“大周隆平十二年浙州解试现...在...开始!
“各位士子可带笔墨砚台食篮等物,纸张清水由贡院提供,入贡院前需自备报考信件官文验传等物,并接受差役搜身,现在开始入场……”
乡试考场历来是非常严格,主考官和监考官员们早就提前两天进入贡院考场,而且先举行入帘上马宴,凡内外帘官都要参与赴宴。
宴毕,内帘官进入后堂到内帘之处所,由监试官封门,内外帘官不得互相往来,内帘官除了到时候批阅试卷以外不能参与其他任何事情。而且是吃喝拉撒全在里面不得出门。
这时的贡院外长长的队伍中,不仅有赵运才这样的中年人,还有一些头发花白步入知天命之年的考生,对于这些人来说,一辈子都陷入了无休止的备考和考试中,三年又三年,中举就成了他们最后的寄托。
赵运才显然是没有临时抱佛脚,只是站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