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但发现以讹传讹的人越来越多,就当众申斥了几个不知死活的给事中,算是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但是,官员们好像并不买账,于是乎李泌就被推到了前台,俨然成为百官的意见领袖。
说来也是一奇,朝廷素来以政事堂的宰相为重,而李泌仅仅是个门下侍郎,甚至连入政事堂的资格都没有,居然可以权比宰相了。而那些正牌的宰相们,如魏方进等人,则都成了只知道点头摇头的印章。
然则,纵然议论汹汹,李亨心中也自由一杆秤,朝廷能有今日的转机,全然离不开秦晋的用命,如果因为当下的动兵方略就指责其养寇自重,这就有失公允了。
正思量间,李辅国轻手蹑脚的进入了殿中,李亨马上让他来看李泌对秦晋的弹章。
“先生终日弹劾御史大夫,朕为此事身为头疼,有什么方法可以化解就好了!”
李辅国看着李泌关于秦晋养寇自重的几大罪状,心中也不免有些惊讶,想不到大局尚未底定,这厮就想着落井下石了。如果离开了秦晋,找谁来统御大军,出关平叛?这个念头刚在脑子里蹦了出来,后背就已经惊出了满满的冷汗。
一个人的名字又从他的眼前闪过,那就是郭子仪。
不得不说,郭子仪在长安守御的数战之中,表现都极为抢眼,甚至于许多时候都改过了秦晋的光焰。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秦晋作为制定防御策略的重臣,肯定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冲锋陷阵,表现也自然就不如斩将夺旗的郭子仪抢眼了。但是,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若非秦晋的策划筹谋,使得神武军、团结兵、民营体系完备,郭子仪再有将才,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不够,李辅国并非是为秦晋鸣不平,而是因为郭子仪的过分抢眼而感到了如影随形的不安。
郭子仪几乎就因为李辅国的构陷而惨死在刽子手的利斧之下,因此他们两个的仇怨今生今世是解不开的,如果教此人取代秦晋而得势,对李辅国而言简直就是噩梦一般的存在。
想及此处,李辅国暗暗发狠,绝不能让李泌等人的谋划得逞。
“陛下,奴婢见识浅,门下侍郎说言不敢妄意,但还是有个疑问,若处置了御史大夫,谁最高兴呢?”
李亨饶有兴致的看着李辅国,见他切入问题的方向比较新意,想了一下便答道:
“御史大夫力挫二十万叛军,如果遭难,自然非孙贼孝哲莫属!”
李辅国重重一拍大腿,神情自是极为赞同。
“陛下圣明,若亲者痛而仇者快,又岂能为之?”
绕了个圈子,关键处在这里,李亨也禁不住一拍大腿。
“此言甚是,朕若为之,岂非就成了桀纣之君?”
原本他还有些犹豫,该如何妥善处置,现在听了李辅国的一席话,大有豁然开朗之感。
眼见着李亨眉宇间舒展开来,李辅国心中却暗暗冷笑,今日给李泌送上一记暗箭,只能怪他欲使郭子仪取代秦晋。
诚如李亨所言,若听信了对秦晋养寇自重的谏言便是桀纣之君,那么按照这个逻辑谏言之人岂非就是大奸臣了?
当日,天子诏书颁下,以秦晋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全权谋划平叛击贼事宜,然后又以广平王李豫副之。
诏书一出,朝野上下尽皆哗然,原本汹汹热议的养寇自重不但没能动摇秦晋的地位,反而助其再进一步,秦晋以御史大夫之本官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广平王李豫仅为副元帅,结果就是关中的所有兵马都在秦晋的节制范围之内。将来赶到长安的勤王兵马一样也不能例外!
就目前为众人所知的,赶赴关中